《功夫系列一大聖劈掛門》

2019-12-12
 
AAA

PAGE.jpg

 

作者: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文高級文憑學生張智欣

中國拳術功夫,以地區區分南、北拳術。清末以後,北拳南來,南北互相交融,互補長短,並慢慢流入香港。在香港無「南拳北腿」之分,只有融為一體的拳術。1928年「五虎下江南」,五位赫赫有名的北拳術家萬籟聲、王少周、顧汝章、耿德海、傳振嵩從此將北拳南傳。其中,耿德海是大聖劈掛門的開派祖師。
大聖劈掛門,集合兩門中國功夫的武術,並能融會貫通,成一家之長。此門派共有拳術38項、刀術11項、劍術18項、槍、棍和其他兵器等共有94項,博大精深,出神入化。

創始人——耿德海

耿德海生於北京,自幼習劈掛拳,隨父任鏢師。據明朝戚繼光所編的《紀效新書》中的引述,劈掛拳即是古時的披掛拳,在「拳經捷要篇」:「披掛橫拳,快也。其中「披」者是披掛戰衣之意。「劈橫」皆為拳術招法。猶如轆使翻扯、立劈橫抽、直來橫擋、橫來直擊。」。而大聖門,有齊天大聖孫悟空之義。始創人為寇四,在牢中領悟出「五路猴拳」,有刁、輕、撲、跌、靈等動態。他曾受到耿父恩惠,因而收了耿德海為徒。耿德海習得其父及寇四真傳,將二拳相融並合,創立了大聖劈掛門。

1.jpg
(宗師耿德海與掌門陳秀中)網上圖片

劈掛拳的特點與拳法

劈掛拳主快攻、大開大合、腰馬發勁、強悍無匹、主上三路;猴拳靈活多變、虛實飄忽、可剛可柔,分為醉猴、石猴、企猴、木猴和迷猴五種,有陰、毒、損、滑、奸五訣,主下三路。為了互相配合,凡學猴拳者必先學「地蹚四平拳」以練好滾地和撲跌的功夫,再學「走猴繩」,以練形態和身形步法。除了跌法,還有打法與拿法。拿,即是擒拿手,大聖劈掛門共有七十二把擒拿手,主拿人體各主要關節,而每一拿法又有三種破法,共二百一十六把。
而拳術方面除了劈掛、猴拳、太祖、八卦、太極、形意之外,還有燕青拳、八極、黑虎拳、二郎拳、迷蹤拳和摔角等共38個項目。兵器方面更五花八門,有猴子天門棍,有武當劍士郭歧鳳真傳的武當劍、地趟鳳凰輪、六合判官筆、十三節獨龍鞭等共56項之多,練功法門有最高技術的功球、鐡沙包、指力包等。

2.jpg
(企猴)網上圖片

3.jpg
(迷猴)網上圖片

4.jpg
(醉猴)網上圖片

大聖劈掛門的源流

1930年,香港精武體育會由大坑遷到堅道,擴充國術部,南拳師傅由洪家拳術林世榮擔任,欠缺一北派名師。耿德海認為是發揚本門武功的好時機,於是欣然受聘,南移來港。在香港精武體育會一段時間後,耿德海期望能更擴大「大聖劈掛門」,因此決定離開精武體育會,在中環石板街成立民眾國術社,隨後又遷到鵝頸橋,「大聖劈掛門」正式在港落地生根。
耿德海以劈掛拳教學為先,卻甚少弟子能得猴拳真傳。1970年,耿德海病歿之前,僅有少數能真正獲認可的嫡傳弟子,設館授徒的更沒幾人。而年紀最輕又最早投進門下,「馬騮王」陳秀中師傅便是其一。
由於過去門規嚴禁弟子與人較技,門人低調,「大聖劈掛門」一直未能發揚光大,外間亦一直未能一探究竟其威力。直到陳秀中在1954年設館授徒,適逢1969年東南亞國術擂臺賽,正好讓徒弟磨練心志、切磋技術,在得到耿德海首肯,便派弟子陳觀泰到新加坡參賽。連番戰役、五場五勝,令「大聖劈掛門」峰芒畢露,一戰成名。其後更征戰國際賽,出現了不少有名拳手,如陳少川、冼林沃、黃志偉等。自此擂臺冠軍總會有「大聖劈掛門」的名號,響徹天下。

大聖劈掛門中的成員及其發展

八十年代,香港演藝事業發展蓬勃,尤其武打戲嶄露頭角,大多明星皆一身武藝,而當中陳觀泰、黃秋生、冼灝英、錢嘉樂、錢小豪等都拜在「大聖劈掛門」門下。黃秋生和冼灝英隨陳秀中師傳學習猴拳,而錢氏兄弟隨冼林沃師傳習武學拳,可見「大聖劈掛門」之盛名。冼灝英出師後亦有設館授徒,香港藝人麥長青、黃澤鋒、黃浩然等也曾向他學習過功夫,而陳觀泰因爺爺與耿德海是好朋友,自幼習得功夫,此後拜在陳秀中門下。黃秋生是其師弟,錢嘉樂為其師侄,敖嘉年是其弟子。但遺憾的是,2010年敖嘉年一門拜二師,致「大聖劈掛門」內部一度不和。敖嘉年本拜為冼灝英門下,後轉拜向陳觀泰,武林中從不允許同門拜二師,更注重武德,此事引發冼灝英傷人,陳觀泰為其與師門割蓆,從此退出師門,一斷五十年恩情。
時至今日,「大聖劈掛門」在香港已根深蒂固,舉足輕重,桃李滿天下。這裡特別要提幾位師傅。萬榮佳師傅是陳秀中宗師最早期的入門弟子,現任大聖劈掛門國術總會會長及大聖劈掛門萬榮佳國術總會監督,曾多次參與海外義演及擂臺裁判。另一位師傳是冼林沃師傅,現任大聖劈掛門國術總會主席和香港泰拳理事會主席,同是陳秀中師傅門下,先後與多位世界冠軍交手,包括拳王周比利、日本拳王須田康得等,是「大聖劈掛門」的香港著名彪炳悍將。
現時,大聖劈掛門國術總會機構有萬榮佳國術體育會、冼林沃國術體育會、鄭家明摶擊體育會及國際大聖劈掛門功夫總會,另外有關「大聖劈掛門」的機構亦有大聖劈掛門李飛標國術體育會。

大聖劈掛門的傳承——李飛標師傅

大聖劈掛門於2014年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見此武術的文化價值,不單是功夫招式,更有當中的所蘊含的思想、文化承傳值得被保留、尊重。
2016年李飛標師傅接受訪問時,曾道望藉興趣班繼續推廣大聖劈掛拳,興趣班當中學員年紀最小僅5歲,足見李飛鏢師的一股熱愛功夫之赤子之心,實在令人佩服。
現在他亦有到不同學校進行推廣活動,如與獅子會中學醒獅隊,展開兩天江門非遺傳文化交流活動。另外,他把部分擒拿手轉化為自衛術,比原本招式更簡易明悟,容易學習,讓大眾也能輕易運用、克敵制勝、化險為夷。

6afee66egw1eul3axfc9yj20wi0ng0yg.jpg

網上圖片
2019年1月中,為紀念大聖劈掛門列入非遺傳文化五週年,以大聖劈掛門李飛標國術體育會為主辦單位,以《以武會友,傳承德藝》為主題,展開交流會,講述門派源流及在港紮根九十年的回顧。此次,更特邀一代宗師陳秀中到場。
李飛標師傅熱衷推廣自脈功夫、非遺產物,實是使人甘拜下風、滿懷敬仰。生而為人,必有其責。列入非遺的產物,都是極須受保護的文化。也許那些產物於科技時代未必顯示價值,但也代表著一個地方的文化,從中可見其歷史演變,其內的精神更是無可取替。有時候生活艱難,停下腳步,細看歷史所給予、傳承給我們的禮物,想必能看到世界的另一面。
大聖劈掛門與泰拳
泰拳為泰國的傳統搏擊技術,被稱為「八肢的藝術」。在極短的距離下,使用拳、腳、膝、肘攻擊,是一種注重實用性和殺傷力的武術。泰拳作為搏鬥術,極受歡迎,既不局限於招式與拳法,又能變化無窮,是一門獨特、精深的武術體系。
就搏擊術而言,兩者頗是相似。大聖劈掛門與泰拳的基礎要求,首要為身體硬度,訓練時須承受對方施以的最大傷害以鍛煉自己,因而兩者皆有「未學打人,先要捱打」之勢。因為實戰格鬥十分殘酷,當中不止要搏擊術,比賽中更需鬥智、鬥心。
不少「大聖劈掛門」傳人都有參與過泰拳賽項,更熱愛泰拳。如冼林沃師傅便是香港泰拳理事會主席、鄭家明師傅也開辦了KM SPORTS,教授「大聖劈掛門」及泰拳,致力推廣自由搏擊活動、宣揚武術。錢小豪也曾說:「其實,我並不愛大聖劈掛的套路,因為當年沉迷泰拳電影、紀錄片,我愛泰拳的技擊方法,奈何70年代尾泰拳還未普及,唯有一班師兄弟自我學習、鑽研,之後更全部師兄弟「轉會」打泰拳」。
事實上約八十年代,一批國術師傅包括冼林沃,宏觀整個搏擊大勢,得知傳統國術打法將不適合新的搏擊潮流,如拳套重量,不可用露指拳套等。於是冼林沃與一眾弟子由國術擂臺轉戰泰拳有繩職業搏擊擂臺,先後打下多場經典名戰,曾有27秒擊倒對手記錄。
因此可以說「大聖劈掛門」揚名天下,泰拳不可或缺。天下武術本一家。南拳與北拳、五路猴拳與劈掛拳、大聖劈掛門與泰拳,最開始的目的都是健身和教育,而最終自成一家,相融並合。

香港武林,從來不是過去式或現在完成式,而是一直在進行中的武林,不論變化如何,都見證著香港另一面的文化內涵。「大聖劈掛門」更是在港紮根接近百年,極具代表性。所幸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目,使武技永恆活在公約中,而我們的責任,便是讓它重現於生活裡,像周星馳的《少林足球》中,將武術融合於日常生活的遐想,這就是無數武林中人的夢吧。

q.jpg

參考來源:
明周城市系列:《香港武林》(香港:明報週刊,2014年7月),頁528頁。
Stephenau:《集天下而大成–大聖劈掛門》http://www.stephenau.com/words/xin-combat/issue_2_p45.html
明周城市系列:《香港武林》(香港:明報週刊,2014年7月),頁540頁。
長春社:《香港非遺便覽與實踐》http://www.cache.org.hk/download/ich_guidebook.pdf,頁47頁。
MINE:《第38期,拳手、摔角MMA大對決!》https://minemagazinehk001.weebly.com/315323826399cover-story/-mma
香港01:《(武打星蹤)冼林沃:將國術融入有繩擂臺先鋒》https://www.hk01.com/%E6%AD%A6%E5%82%99%E5%BF%97/232660/%E6%AD%A6%E6%89%93%E6%98%9F%E8%B9%A4-%E5%86%BC%E6%9E%97%E6%B2%83-%E5%B0%87%E5%9C%8B%E8%A1%93%E8%9E%8D%E5%85%A5%E6%9C%89%E7%B9%A9%E6%93%82%E5%8F%B0%E5%85%88%E9%8B%92

q.jpg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下集會講西藏白鶴派拳術
 

延伸閱讀
  • 江西竹林寺螳螂派相傳由清末西藏喇嘛三達和尚所創,後傳「一僧一道」。「一僧」是指僧人李觀清禪師(又名紅梅和尚);「一道」是指黃道人。李禪師所傳的,為長房功夫;黃道人則傳二房和三房功夫。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