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系列--洪佛派在檳榔灣》

2020-03-05
 
AAA

 acf7b723-96b8-4fdc-b430-c6dd1b16c302.jpg

作者: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葉德平

2017年,「洪佛拳」獲寶安區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成為寶安區第四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補充項目。然而,它卻不見於《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之中

26.jpg

洪佛派在香港
「洪佛」,是指「洪拳佛掌」。「洪拳」,是洪熙官所創之「五形拳」;「佛掌」,是洪熙官授徒雲彌禪師自創的「撥香椿」掌功。雲彌禪師融合這一「拳」一「掌」創立了「洪佛派」,成為第一代開山祖師。傳至第六代掌門洪照成(外號「白毛照」),洪佛派南下香港。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第七代掌門洪耀宗更成立了「洪佛派國術總會」,由第八代傳人洪錦培擔任永遠監督。

洪錦培精於醉八仙拳、四大跛拳、獨臂拳、洪拳佛掌及瘋魔左棍等武術。八十年代曾在日本電視見證下,在1分鐘內擊出238拳,並且創出8吋距離發勁,打出280磅拳勁的世界紀錄。而這兩項紀錄都收錄在「力士世界紀錄大全」之中。

中年始學洪拳佛掌
劉少新,洪錦培的弟子,是洪佛派第九代傳人。

他幼年隨父親學習劉兆光(坑口區著名教頭)的「洪、劉、蔡、李、莫」五家南拳,無意間為日後習武打下紮實的根基。

八十年代,他20歲的時候,越洋過海,離開檳榔灣村到英國任職廚師。後來,又去了加拿大開餐廳。雖然,日常工作極繁忙,但劉少新卻沒有擱下功夫,甚至是越發沉迷,一心要返香港拜師學藝。劉少新說:「那時,我常常看《天下日報》的武功專欄,裡面介紹了一位洪佛派名家——洪錦培,讓我印象深刻」。除了在報紙上看到洪錦培的報道外,劉少新也曾在不同場合親眼目睹洪錦培功夫表演。因此,他心中早就決定,一回到香港,就要拜入洪錦培門下。

可是,拜師之路並不易行。

九七年前後,劉少新回流香港。那年,他已經35歲了。這不是一個適合學習功夫的年紀,因為身體機能已開始下降了。但是,他並不想因此放棄多年來的夢想,所以還是硬着頭皮到洪錦培旺角武館拜師。

果然,洪師傅也不看好這個中年學生。

「師傅叫我回家再想想。可是,我就是不死心,賴着不走。師傅看到我這般堅持,只好坐下來再跟我聊幾句」劉少新憶述。筆者問他到底跟洪師傅談了甚麼,他嘴角稍為揚了一下,笑道:「總之,現在我就是洪錦培師傅的傳人了。」可能,他的答案正是洪錦培需要的;但,其實更大可能是,這種「程門立雪」的精神,感動了師傅。

12.jpg

洪錦培(左)和劉少新(右)

六年已有小成
「倏忽之間」是武俠小說最常用的詞語,它也十分適合用來形容劉少新「學師之路」。

「可能我少時習過武,叫做有點基本功,所以我用了六年時間,就學會了大部分功夫」劉少新輕描淡寫地說道。可是,他的鄰村老友──上洋村劉啟康忍不住調侃了兩句:「他很勤力的!一有時間就練拳!對功夫的執着近乎痴迷。不說不知,他還打下四五個洪拳公開比賽的金牌呢!」的確是「不說不知」,劉少新是一個傳統的武者,個性淳樸內歛,真的不打算把這段「威水史」告訴筆者。

13.jpg

劉少新中年學拳,卻獎牌累累

「是的。那時候,我頂着洪佛派的招牌,參與了不少香港公開賽。」在筆者不斷的追問下,劉少新稍稍「炫耀」一下。「後來,年紀漸大,力氣也不及年青,所以沒有再參加比賽了。」聽劉少新夫子自道,原來他的絕技叫做「四仿拳」,是洪佛派第五代祖師白毛通所創,是一種揉合了首四代祖師之長而成的拳術。劉啟康說:「他打四仿拳時,滴汗不出,但一打完,汗水就從眉心不斷湧出,非常神奇。」劉少新點頭承認:「因為它同時也在練氣。」

全村子姪都是傳人
還是那個老問題:「你有傳人嗎?」

「有,在前任村長劉漢波及現任村長劉運明與劉偉忠的支持下,我學成以後,就在村內成立了『檳榔灣村三怡堂國術麒麟團』,教授村內子姪麒麟與洪佛功夫。」劉少新外表剛猛,但其實是十分具親和力,短短兩小時的相處,已聽到他多次提及怎樣與徒弟打成一片。「這年代,已經不能老是擺起『師傅』的架子,所以我們每個周六都會聚會,打完功夫,就一同吃飯,聯絡感情。」

16.jpg

劉少新既教拳,又教舞麒麟,他與兩位好友一同接受訪問。左起:劉運明、劉少新、劉啟康。

「兒子跟你學洪佛拳嗎?」筆者好奇地問。劉少新回道,兒子沒有跟他學習洪佛派功夫。但是,他卻沒有一絲失望,在他心中,兒子有他自己要走的路,只要他答應不要打擂台就好。「後生仔頭上捱一腳,當時可能沒有什麼,但老來後遺症卻甚多。」劉少新看似寬容無為,但其實心中方圓自備,有「有所為」,也有「有所不為」。這就是他的「師道」。
 

延伸閱讀
  • 江西竹林寺螳螂派相傳由清末西藏喇嘛三達和尚所創,後傳「一僧一道」。「一僧」是指僧人李觀清禪師(又名紅梅和尚);「一道」是指黃道人。李禪師所傳的,為長房功夫;黃道人則傳二房和三房功夫。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