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系列一・西藏白鶴派拳術》
作者: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文高級文憑學生李詠霖
當一聽說「白鶴派拳術」,許多人都會聯想到仙鶴,有的人或會產生疑惑,鶴拳的種類繁多,你所說的是哪一種?確實,單說白鶴派固然不夠準確,今天說的便是西藏白鶴派的故事。
西藏白鶴派的源流
鶴拳的類別甚多,雖同名為鶴拳,但兩者的拳術表現和根源卻截然不同,絕不能混為一談。西藏白鶴派既有「西藏」二字,便能猜想應是流傳於西藏一帶的拳術,於明朝中葉,由初祖阿達陀尊者所創,現已流傳四百年多,阿達陀尊者乃是西藏高僧,原是青海玉樹鎮人,師從剛吉尊者,學習西藏摔角之術,既有祖傳的擒拿手武術,又得搭拉老人傳授顛那之術,可謂身懷絕技。
阿達陀尊者之所以創出了白鶴拳,乃是他於深山修練時,偶然目睹猿鶴相鬥,繼而悟出拳理,創「八拳八步八指八拿」與「殘閃穿戮」四點要訣。「殘閃穿戮」是西藏白鶴派拳術的核心要訣,「殘」是心理,指戰鬥的決心; 「閃」是身法,以閃作為偏身側擊; 「穿」是距離和空間的方法; 「截」是指阻截敵人的來勢。此時白鶴派並未以白鶴為名,而是被稱作「獅子吼技」,意思取自於佛學之說,「有若獅子吼聲震撼凡塵般威武」,音聲震動世界便猶如獅子吼,恰若如來出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上天下地唯我獨尊之義,如此霸氣之名是因西藏白鶴派的武術主攻,基本上沒有退避的招式,以猛攻為首,並多以攻為守。
西藏白鶴派的內容
至於招式,西藏白鶴派的拳套只有「八拳八步八指八拿」,卻有千變萬化之形式,且剛柔並濟,動作如行雲流水般十分自然。起初,於阿達陀尊者之世,只有一套「羅漢廿四解」套路,於明朝末年,經昌祖多羅吉坦尊者之手,演變成現有的「四路宗手」,即白鶴派的四大手法,包括「鶴主猿行」、偏身撞取的「流星手」、抓拿轉搓的「彌勒手」、替指抬掌的「兜羅手」以及消身宜取的「飛鶴手」。西藏白鶴派有謂「極柔與極剛」,較能體現這種拳術表現的莫過於「棉裏針」,這是要求內在修練的功夫,動作較鬆軟自然,「棉裏針」象徵棉裏的金針,從極柔而獲得極剛,屬於「兜羅手」的功夫,是一種內功鍛練,古代有「梅花樁」之稱。此拳法是由外功轉為潛藏修養,動作時呼吸的度數和踏樁的分寸,同樣十分講究,習之能養心練氣,強身健體。
西藏白鶴派之名
回說西藏白鶴派之名,已知創立時名為「獅子吼技」,那麼是於何時才改稱白鶴派呢?於此外界眾說紛紜,但據悉在吳肇鍾宗師學武之時,西藏白鶴派乃被稱為「俠家」,聞名則知其義,俠家取義於行俠仗義,此俠家之名可追溯至清朝咸豐年間的昇隆長老,又稱「金鈎禪師」,他在肇慶鼎湖山慶雲寺授藝時,喜愛將白鶴派稱為「闔家」,意思解作「集合各家各門武藝之長」,後來才因行俠仗義而更名為「俠家」。昇隆長老於慶雲寺傳授給王隱林、陳蔭、朱子堯及黃林開等人,後來,王隱林成為「廣東十虎」之一,仍以俠家拳派自稱,是以昇隆長老亦是俠家拳派的始祖。另一方,黃林開和朱子堯傳授於吳肇鍾,朱子堯提議更名,指本派武術多模仿白鶴形態,以白鶴為名更為貼切,遂以白鶴派為自稱,其後為免與同樣以白鶴為名的福建「永春白鶴派」混淆,便再更名為今天所見的「西藏白鶴派」了。
吳肇鍾宗師
西藏白鶴派的重要人物不可不提吳肇鍾宗師,他是白鶴派最後一位掌門,手執金佛如來,曾學習洪拳又懂書畫,真是文武雙全,他的著作《白鶴派獅子吼拳經》是以先秦諸子筆法寫成,且用漢隸書寫「唯德永耀,守道超玄」八字予白鶴派門人。吳肇鍾宗師亦於南華會開設國術班,教授白鶴派拳術。其徒弟眾多,有如陸智夫、鄺本夫、倪沃棠等。陸智夫的武術成就亦不可小覷,他師承吳肇鍾宗師,與其師一樣同是廣東三水縣人,年少時已有「單刀名手」之稱,後學有所成便自立門戶,於1931年在廣州開設武館,他更在1934年來港在軒尼詩道成立「陸智夫國術社」,教授醒獅武術、白鶴派武功和主理跌打骨科,當時的戲院還有「陸智夫跌打酒」的廣告呢!可見陸智夫名聲甚廣。除此之外,當年的「克夫大戰」成為了一時熱話,也可略提一二,所謂「克夫大戰」乃是白鶴派陳克夫與吳式太極宗師吳公儀比武,二人最終以「不勝、不負、不和」為此畫上句號,這場比武還為石硤尾大火籌得鉅款。
I(吳肇鍾)
西藏白鶴派與非遺
然而,西藏白鶴派何以成為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便該由香港六、七十年代說起,晚清至新中國成立期間,中國戰亂頻生,不少南北武術家流落香港,並在這一隅之地落地生根,白鶴派不少傳人都開設了武館營生,晚上便於天台上教授武學,即俗稱的「食夜粥」,這時學武成為風潮,前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網誌上說:「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香港,治安欠佳,社會動盪,物質匱乏,娛樂不多,不少年輕人,特別是基層青年都會到武館學功夫,望有一招半式傍身,亦為強身健體,增加搵工的機會。直到今天我都清楚記得當年天台武館的盛況,每日黃昏開始,各家武館的師兄弟就會排列整齊,練習拳腳兵器套路,配合鑼聲鼓聲舞龍舞獅,的確是昔日老香港的一道獨有風景。」,是以武術在香港呈現百花齊放的盛況,也是香港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明報周刊:《香港武林》(香港:明報周刊出版,2014年),頁258-272 。
彭志銘:〈白鶴尋源唯德永耀〉,都市日報,2015年1月2日。
港識多史:〈【港識.成日講舊事】轟動港澳的比武決鬥 — 陳吳大戰〉,港識多史,2017年7 月30日。
麥勁生:《止戈為武:中華武術在香江》(三聯書店出版,2016年),頁10,60-79。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圖片由作者提供
下集會講南少林五祖拳鐵臂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