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相思灣與海盜

2020-03-02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IMG_4009.JPG

香港相思灣的名字顯然美麗,但無從考證地名源由。位於清水灣半島龍蝦灣以西、檳榔灣以南,背靠釣魚翁山,面臨牛尾海,這個客家村落己有三百多年歷史,村民約有二百人。

一些導賞網站介紹說村民熱情好客,筆者的體驗好像不是這麼回事,反而覺得當地人眼神警惕,似有不歡迎外來者「亂闖」之意。在港九新界遊走村落,要習慣應對犬,因為窄巷中突然竄出來的狗窮兇極惡。

IMG_4017.JPG

IMG_4018.JPG

相思灣村民有三姓並立有宗祠。先民一直以漁獵及農務維生。漁農收穫除自用外亦外賣以助家計。因水路常有盜賊,且造船費用不菲,所以相思灣村民開拓的山路能直通牛池灣集市。據老一輩人回憶,村民往往半夜起床,把柴草及漁農產品盤點整裝,天蒙蒙亮即沿經山徑往牛池灣「赴墟」。

閩粵客家人慣常依宗族聚居,單姓村星羅棋布。但從大陸輾轉遷徙香港拓荒,村落往往變成雜姓,相思灣就是一個例子。一村三姓,卻很團結,因為要面對外來強敵。明末以降,廣東沿海的海盜問題日趨嚴重。翻查《新安縣志》有記載,「康熙11年(1672) ,臺灣巨逆李奇等率寇船流却地方,游移蠔涌登岸,屠掠鄉村......」。

IMG_4014.JPG

IMG_4011.JPG

所以遇見相思灣,有助於發掘香港一段漸被塵封的歷史:西貢早期的沿海居民,村小力弱,面對海盜擄掠或土匪打家劫舍,多願意攜手其他姓氏,同舟共濟,保護家園。相思灣現在仍保存的當年防衛鐵炮,以及「三堆石」,都是歷史見證。據村民回憶,客家先民為對抗海盜,把山石搬到海邊,以阻礙海盜船隻挺進。石堆呈反「品」字形。海盜如要看清「三堆石」以免船只觸礁,則要等待水清或退潮之時。此外,相思灣有一個地方名為炮頭咀,附近更設有「將軍爺」神壇。據長老們稱,每有海盜來襲,村民便會拜祭「將軍爺」,其後所轟炮火,必中賊船,十分靈驗。

有些人不明白,鴉片戰爭以後,英軍艦艇來了,炮堅船利,為何香港周遭的海盜不但沒有消聲匿跡,反而更加猖獗?究其原因,除大清水師在中英衝突中全軍覆滅外,更主要是受日益活躍的鴉片走私活動的利誘,以及對香港開埠之後百業興旺帶來財富的垂涎。

IMG_4010.JPG

IMG_4012.JPG

提及海盜,香港人家喻戶曉的是張保仔。但對他的了解,多來自電影及小說、故事等,而且往往道聽途說,但相思灣卻見證了並不浪漫的香港海盜血與火的歷史。

因地緣及歷史原因,香港親歷了東西方文化交融、大清及不列顛兩個帝國激烈衝撞的全過程,所以保留了大量沿海客家先民及華南海盜的圖文資料。這對研究中國近現代海事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