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財:本地銀行人工智能化陷樽頸,應如何突破?
本地政府近年有意推動經濟產業智能化,金融業更是當中的重點行業,金管局近日就有報告顯示,今年第三季已有九成受訪銀行表示已經或計劃採用人工智能經營業務,已應用的有網絡安全、客戶聊天機器人、遙距開戶、生物認證客戶身分,及個人化廣告等。表面看來應用範圍廣泛,但卻都只是對客服務的技術為主,顯示人工智能技術層面有限,政府應如何進一步扶持其成長?
去年金管局推出「轉數快」服務,接通本地廿一間銀行及多個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市民不論用任何本地銀行、支付系統都可自由轉帳,毋須手續費。市民開設多個銀行帳戶也可實現資金自由流動,意味銀行間壁壘消除,競爭亦將加劇,但卻是推動香港銀行業進一步人工智能化的好機會,香港銀行應把握良機提升服務,應對本地及外地的銀行競爭。
許多國際大行與金融機構都增加了人工智能的投資,甚至逐漸取代銀行內的基礎工作人手。美國銀行(BOA)就正在美國丹佛試驗銀行服務全自動化,毋須真人的「robo分行」,不但供客戶一筆過提存款項、兌現支票,還可以透過人工智能出售抵押貸款、信用卡、汽車貸款等。而另一大行「美林證券」去年更透露正試驗人工智能直接對數,以人工智能學習、光學識別技術確認付款,將付款人與付款額、應收賬款比對,這些技術香港卻發展步伐緩慢,亦未到應用層面。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已開始把人工智能技術用於銀行業監管,警方更設有專責部門使用人工智能,對銀行洗黑錢作預防及偵查工作,以打擊有組織罪案。香港政府亦應考慮於金管局建立智能金融監管的專責團隊,長遠更可研究對銀行、金融機構甚至公司,作人工智能金融風險評級,為銀行業消除不明朗因素。
香港目前缺乏懂得相關技術的系統管理及研發人員,限制了自主科研能力。政府應引入更多海外技術及科研專才,透過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更多人工智能研發項目,使大學成為人工智能的人才和技術庫,加強本地銀行與中外學術界的配對研發的技術及培訓的人才,既提升本地銀行於人工智能競爭力,又可促進香港的人工智能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