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事‧情》「口立濕」涼果解饞

2020-01-02
 
AAA

28a24f41-bfe1-4f59-a92a-45b6d3a298f4.jpg

香港人「為食」,在口淡淡的時候,不少人都愛吃俗稱 「口立濕」的涼果來解饞。涼果款式眾多,用來送藥的加應子、喉嚨痛時泡來喝的咸柑橘、暈車浪時止嘔的話梅等,你又喜歡食哪一種?

涼果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在古代,勤儉的農民往往把一些糧食如鮮果子或蔬菜存起作爲儲備糧,他們用一些醃料把其醃存。後來因儲藏數量日多,便將多餘的向鄰居及附近村莊售買,並把賺回來的積蓄開設小攤子,以擴大其銷售量及售賣範圍,這樣便進一步加速了涼果業的興盛與發展。

15977316_1715892511770022_4280369195565480167_n.jpg

涼果大致分為梅、薑、欖及李等種類,最受歡迎有檸汁薑、甘草檸檬、話梅、冬薑等。手製涼果工序繁複,首先須將鹽加入幾十斤的 水果裏搓,直至水果表面變濕出水,便以重物壓出水 分,再醃約一個星期;曬乾後洗走鹽份,再次曬乾後 以秘方醃製,最後曬乾一次,一般要花上20至30日時間,還要受制天氣變化。而每種涼果都有不同製作竅門,例如薑醃製前要拍扁、橄欖以針刺孔等。

18560006p00n96589715.jpg

有老字號就「教路」,選購涼果時要先嗅一嗅,不要買帶酒味或霉味的產品,再分成數份淺嚐,感受其酸甜甘鹹,味道紛陳才是上品。若顏色太鮮艷,有可能經過加工,便不要購買。

18560006p00o2s47ppp6.jpg

本港早年有不少木頭車在街邊擺檔販賣商品,涼果亦不例外。但政府於70年代起停止簽發流動小販牌,有涼果店搬上地舖,亦有商家以客貨車作為流動販攤賣涼果。

q8650001n28335q1n652.jpg

延伸閱讀
  • 部分本土派有意宣揚「港語」此一概念,或者有意識地排拒大陸用詞,以此製造文化上「中港區隔」,這是一個問題;部分人因為本身中文水平不濟,於是胡亂把一些古而有之,或者是香港特有的法律中譯詞,視為大陸借詞而加以排斥,是另一個問題,兩者或許有共通點,但又不能視為完全等同,應該加以區別較佳。

    陳凱文  202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