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澄:政府防疫落後形勢 全因缺前瞻思維
前一陣子,社會大多數市民都問:「究竟社會何時才會回復平靜,市民假日出外不用擔心人身安全及受催淚彈影響呢?」意想不到的是,內地爆發的一場新型肺炎疫症,卻成為「止暴制亂」的出路。香港人命苦,好不容易捱過社會動蕩,卻踏入全城疫症恐慌。市面上「一罩難求」,市民通宵達旦排隊,甚至大動干戈,都只是為購買口罩自保。如果政府在處理防疫得宜,本可成為挽回市民信心的轉捩點,但現時情況卻告訴廣大市民,政府一直都是「慢半拍」。
全民搶購口罩的後知後覺
經歷「沙士」一役,市民本以為政府在防疫方面具有一定經驗,令「防疫措施走在疫症前」,不只流於口號,而是實際行動。新型肺炎疫症早在12月初於武漢爆發,任何具前瞻思維政府都應為市民購買足夠的防護裝備作好準備。可是,特區政府浪費超過一個月的時間,直至香港出現確診個案,卻突然發現市民對口罩殷切的需求,然後才開始聯絡口罩供應商增加供應。結果,在口罩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市民被迫參與「口罩爭奪戰」,每天為糊口及口罩奔波。此情況對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及擁有大量財政儲備的香港政府來說,實在是一大諷刺。
封關不應考慮政治因素
近年中港矛盾日漸加劇,筆者明白「封關」本來由一個防疫議題變成一個政治議題。政府一方面宣稱防疫不考慮政治因素,但是政府官員最初回應封關建議卻指出:「須顧及內地人感受」,難免讓人感覺政府考慮的並不只是科學因素,而是赤裸裸的政治因素。然而,當香港出現輸入確診個案後,政府由突然不顧內地人感受,推出一系列的「封關」措施。最令香港人憤怒的是,香港政府在推出每項措施,特別是在源頭堵止病源方面,均慢澳門一步。既然肺炎在湖北省爆發,最直接方法先是立即禁止湖北省人士來香港,盡可能減低出現的輸入個案。可是,以往時常強調的「預防勝於治療」的特區政府,卻在封關又慢一拍。
尊重專業意見 應在防疫多走幾步
由12月武漢出現肺炎疫情開始,本港多個一流的頂尖專家如袁國勇教授、何栢良醫生及梁卓偉教授已經不斷建議政府採取各種的防疫措施,但是政府好像充耳不聞。直至特首在年初一返港後,才宣佈成立督導小組,認真聆聽他們的意見,結果又是慢人一步。未來的十四天是防疫的關鍵,希望政府能汲取教訓,繼續推出果斷的防疫措施,真正做到「走在疫情的前一步」,避免疫症在社區爆發。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