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復活節將至 本地生命教育要檢討
復活節本是學生期待的學校長假,但學校提早停課,而且接著的復活節假仍陷入疫症陰霾,學生要盡量留在家減少外出,也使今年復活節假大失氣氛。在這不能外出玩樂,在家安靜的復活節假,既是父母及教師把握親子時間,讓學生認識復活節意義的好機會,也是教育界檢視生命教育成效的契機。
復活節紀念耶穌基督被釘死於十字架替世人贖罪,再復活並帶給世人對生命的盼望。這節日也是教育子女珍視生命意義的好機會。加強學生生命教育,也有助減低自殺率。去年九月香港大學的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本港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少年及學生的自殺率雖然有所下跌,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少年自殺率由一七年的每十萬人十點四人,下降至去年的九點五人,但數字仍然令人不安。
現時香港生命教育只屬「德育、公民與國民教育」一部分,未有完整框架,亦沒有規定教學時數,有學校就只透過參與衞生署的全港心理健康推廣計劃「好心情@學校」,作為生命教育,但有關活動流於小組交流、講座形式,學生難以有深入認識及體驗。有系統生命教育,應讓學生接觸及認識社區事物,透過了解社會不同層面及崗位的人去感受。有學校就自設生命教育教材,並安排有關探訪活動,例如王錦輝中小學,近日疫情下也透過直播課堂,維持每周至少一堂生命教育課,配合自製漫畫向學生講解疫症發展、各地抗疫工作,更鼓勵學生製作手工或影片,感謝在抗疫前線奮鬥、拯救生命的香港醫護人員,教育學生生命的可貴。
除了教育,學生的個人支援同樣重要,有助及早發現其成長問題作輔導,把自殺問題防患於未然。香港可參考英國做法,於中小學定期評測學生精神健康狀況環節,並根據結果,為有需要學生提供社工輔導。英國政府自文翠珊時期,已開始培訓過百萬名精神護理人員,並成立專責小組,定期派員至校園分析年輕人的心理健康趨勢,香港亦有需要加強培訓相關專業人員。
生命教育對青少年成長影響深遠,教育局亦須將其正規化,加強課程深度,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社區機會;並過與社工、精神護理人員組成專責小組,配合學校與家長,及早察覺學生的負面情緒,給予適當支持。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