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嘉:優化「保就業」計劃,復原停擺經濟
受新冠疫潮衝擊,本港經濟陷入深度衰退,政府早前公布今年首季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收縮8.9%,為1974年有紀錄以來最大跌幅,遠差於市場預期的下跌6.5%。當中私人消費開支、出口,以及反映訪港旅遊業表現的服務輸出,均急劇惡化,突顯新冠肺炎疫情下,本港內需與外需皆極疲弱。
經濟與就業環環相扣,本港經濟處於衰退,就業市場亦難見樂觀,當中,應屆畢業生更首當其衝。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已由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的3.7%,急升至今年1月至3月的4.2%,為近9年多以來新高;失業率升幅較為顯著的行業包括建造、教育、運輸和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總就業人數及勞動人口的按年跌幅,分別進一步擴大至3.6%及2.2%,皆為有紀錄以來的最大跌幅。若以年齡層看,20至34歲年輕一群,總失業人數達5.98萬人,失業大軍按年增1.56萬人,其中20至24歲失業率為重災區,達9.8%。
在這特殊環境下,很多企業緊縮人力資源,企業招聘意慾將持續低迷,加上經濟環境不明朗,結業倒閉潮急劇湧現,預期失業率或是就業不足率等經濟數據將加速惡化,情況不容樂觀。按目前環境,除了推動私人消費對本地經濟可發揮最大穩定作用外,在疫情中保住廣大打工仔的飯碗,也是挽救經濟的當務之急。
特區政府接連推出兩輪抗疫基金,第二輪的千億元撥款更以「保就業」為核心支援僱主和僱員薪酬,不僅可暫時緩解企業的負擔,而且有助於留住打工仔飯碗,是負責任、有擔當的體現。然而,「保就業計劃」仍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
1. 計劃沒有涵蓋長期散工工友、65歲或以上沒有強積金供款的僱員,以及已失業的人士;
2. 計劃按今年3月作為計算僱員人數和補貼金額的標準,但不少僱主在去年底至3月前已無奈裁員,令計劃無法幫助或鼓勵他們重新聘用僱員;
3. 不少一人公司的老闆未有聘請員工,獨力處理公司業務,這些公司生意同樣因疫情而重挫,他們不符合資格取得6個月的工資補貼,只能獲得一筆過7,500元津貼。
4. 企業獲得津貼後倒閉怎麼辦?
上述數項均是計劃的潛在漏洞和需要重視的問題,期望特區政府能盡快制定對策,確保企業和員工的權益都能得到真正的保障。同時,我促請政府適時「加碼」推出紓困措施以「補漏拾遺」。主要建議包括以下幾項:
1. 擴大「保就業」計劃,涵蓋65歲以上僱員;
2. 推出第三輪基金或撥出專項撥款,補漏拾遺,涵蓋未包括的行業,同時為已獲資助的個別行業「加碼」;
3. 簡化「保就業」計劃和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的申請程序和文件要求,並盡量縮短審批時間;
4. 考慮為自僱人士額外提供現金津貼;
5. 為受疫情影響而失業或開工不足的人士,設立「失業援助金」;
6. 拓展一些長期人手不足的民生服務如護老、幼兒、醫療輔助、社福等,創造更多惠民的職位,以改善服務質素;
7. 研究向企業、培訓機構和公私營機構提供資助誘因,重點緩解應屆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
8. 資助培訓機構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為本港個別緊缺的工種補充人力資源,着眼於豐富人才儲備。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