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口罩行動」突顯香港優勢

2020-05-12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5-12 at 15.36.44.jpeg

近日,香港政府推出新一輪抗疫措施,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向市民免費發放「銅芯抗疫口罩」(CuMask)。

此款口罩由六層功能物料構造而成,其中兩層含少量銅,可以抑制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按照設計規格,CuMask可清洗重複使用60次,未來更換濾芯後理論上更可永續使用,可謂經濟又環保。

更難得的是,這款口罩是「香港創造」,由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開發,有關專利在國際發明展獲獎。

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當口,各國都在研發可重複利用口罩,而香港作為一個小地方居然領先世界率先推出產品,且設計標準高過其他版本,這份成就值得港人自豪。要知道這需要頂尖的科研技術,頂尖的市場效率,頂尖的廠商資源和頂尖的政府協調能力。

由於國外疫情蔓延,口罩在未來數月內還將是生活必備的資源,從民眾的網上登記速度看,相信CuMask將成為香港城市內的新風景。

同時,香港應該看得更遠。這種產品全世界都有需求,抓住機遇,這款口罩可能成為香港的一門「大生意」,把「香港創造」推向全球。筆者希望政府在滿足港人需求後積極研究大規模出口的可能性。

政府表現值得肯定

除去口罩本身,港府處理相關事務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幾個月前,香港剛剛經歷了一次「網絡抽獎慘案」,一系列IT災難讓原本好心回饋市民及遊客的港府淪為全城笑柄。

然而短短幾個月後,港府就推出了這樣一個操作簡單、指示明了又運行順暢的登記系統,一日內就有200萬市民完成登記,不到一周就已開始派送,可以講是「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對於這樣的態度,筆者認為值得肯定。

另外,此次行動文案水平頗高。

不要小看文案,一個響亮的口號和令人過目不忘的名稱可以讓產品推廣事半功倍。然而官方機構受條框限制較多,大多作品只能做到中規中矩。今次則不然,港府借助口罩中的「銅」元素,既帶出了科技特性,又附以「同心」的寓意,短短幾個字就讓民眾接收到了這項政策的含義和目的。

更為難得的是,文案的英文部分同樣出彩。Cu既是化學符號,又寓有民眾經過長期限聚令後「想見你」的含義,同時亦可再創作理解為對病毒說bye bye,可謂「一語三關」,即便以商業廣告為標準也屬極高水平。

這已不是港府第一次創作出一流文案,有心讀者應當記得,2017年政改期間,政府喊出「2017,一定要得」,配以英文「2017,make it happen!」,不論從傳達的訊息,上口之程度,甚至押韻之嚴密,均屬上乘之作。雖然普選方案最終未能通過,但文案讓人記憶深刻。可以得見看似死板的公務員團隊內有不拘一格的人才,且高層官員又能接受這些創意,這都說明港府有很強的創新能力。

縱觀整個抗疫過程,港府雖在一些步驟「慢半拍」、「擠牙膏」,但帶領一個打滿「戰疫」上下半場的城市,人口又如此密集,港府可以將香港的感染病例控制在1000個左右, 死亡人數4個,死亡率0.4%,每十萬人死亡人數0.05,可謂難上加難,這些數據相比世界各地堪稱典範。

其中當然有優秀醫療系統的加持,有民眾的配合和國家的支持,但港府的表現值得贊賞。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然而,優秀的表現並不等於正面的評價。泛民政客和反政府人士是不可能承認政府的一點成績的,這次口罩行動也不例外。

就是這樣一件人人得益的好事,居然也衍生出了幾個爭論點,譬如政府隱瞞生產商信息涉嫌利益輸送;口罩設計與宣傳中提到的專利不符,無磁場,涉嫌欺詐;甚至連外觀難看都引起一陣風波。

首先,這是特殊時期,生產和貨運都無法保證,且不說賺取利益,就是有企業接單已屬不易。這非常考驗政府的協調能力。只要不違法,筆者認為跳過慣常的程序無可厚非。要記得2月政府曾對一次性口罩採購招標引來批評,很多民眾認為政府迂腐,囿於常規。筆者猜想有不少人兩次都在列。

同時,事前的保密工作可保證物料供應不受影響。如果計劃泄露,供應商坐地起價,損失的公帑誰來承擔?

至於與專利不符的指責,港府特意開發布會澄清。其實只是為了增加重複清洗次數,研發團隊對設計做了取捨,但整個產品還是建立在獲獎專利之上的。

如此簡單的訊息卻需要一場發布會來解釋,難怪有人感嘆公帑花費如流水。不過這份錢不管怎樣都要花的,如果堅持使用磁石,可能澄清的內容就要變成「磁石是否會傷害大腦」了。

關於外觀,筆者無意評論。如果生活在疫情爆發初期的武漢,米蘭,紐約,相信他們提不出如此有建樹的觀點。行過沙漠時,你還會在意水好不好味?如果覺得醜完全可以不登記領取或者轉送給有需要的人,真的有必要糾結這些細節?

誠然,港府有自己的問題需要解決,但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是其是,非其非」,不要「我的黑不是黑,你的白不是白」。香港有很多優勢,不應被內耗埋沒。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禁蒙面法》為甚麼重要?原因是該法例正正針對滋生暴亂的「匿名效應」。所謂「匿名效應」出自管理心理學,指在不記姓名或在相互不瞭解的情況下個體獨立性、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的現象。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的經典著作《烏合之眾》,對於「匿名效應」對社會運動的影響有深入的分析。他直指「匿名性」引致個體喪失責任感,令個體變得原始、無理和情緒化。由於人們缺乏自我克制,因此逐漸接受集體潛意識的控制。在「匿名」的狀態和群體的掩護下,成為了「烏合之眾」孳生的「溫床」,令到社會動亂一發不可收拾。

    韓成科  202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