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書健:金融業者都在買海外巿場ETF
過去兩週,筆者的的金融界群組先是寂靜了兩天,沒有人願意多說話。但是消息消化了之後,忽然話又多了起來。似乎任何消息,對金融動物最後都會變成單一問題:「我的資金如何部署?」
本人這一代金融業行業者,入行時候行業標準經已由「負責任人原則」進化成「負責任投資者原則」。這兩者最大的分別是後者採納現代投資組合理論,認為分散投資到不同工具(債、股、樓)和不同地域乃是投資者的基本責任。所以我們薄有積蓄之後,就算個別經濟體前景再吸引,都鮮有集中資產在單一地區。
又因金融業者因為工作常接觸敏感資料,所以投資證劵都有限制,往往投資事前事後都需向公司申請,所以個人資產甚少可以短炒。因此,最近大家比較自己的持股,發現不少朋友都持有海外巿場的ETF,買入之後一直持有,結果都不錯。
例如美國標準普爾指數,五年前是2,063點。今年低位是2,300點,但是現在又回升到3,000點以上。紐西蘭的NZX 50指數,五年價格升幅更超過八成。另外,以年初高位計算,澳洲的ASX 200指數的五年回報亦有三成,經歷了疫情的先跌後升之後,亦剛剛回到五年前的水平,但當中卻賺了五年的股息。加拿大的走勢亦跟澳洲差不多,先跌回升後,五年回報亦是正數。
幾個英語國家,也許就只有英國的股票這幾年累積不了升幅。這當然是因為英國在2016年決定脫歐,之後幾年政治都不明朗,因此影響投資者的長期投資意慾。我覺得既然脫歐問題經已解決,現時持有英國股巿的ETF,亦可以是長期配置的一部份。
假如是美國單一個巿場長期做好,還可以解釋是出了位出奇地關注股巿的美國總統,常常吹噓美國股巿創新高是自己的政績。但是當投資年期以三幾年計,這些國家相對穩定,經濟、盈利、還有通脹都有溫和增長,所以亦反映在股價之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