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金融峰會」顯示的香港優勢
動亂已經過去,防疫工作進入新階段,「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香港回來了,並召開了一次「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
動亂和疫情一度改變了本地生態,香港作為中國境內唯一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卻一直沒有改變。1993年6月,青島啤酒是首隻在港上市的H股。及後,香港金融市場不斷變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進一步鞏固。現在,香港是世界最大的離岸人民幣結算和交易中心和非人民幣報價的中國證券交易市場、以及中國境內最大的非人民幣黃金市場。
縱然一些「着草」港人團體和美西方反華政客呼籲杯葛這次「峰會」;違背趨勢和與市場作對卻是愚蠢和徒勞的。有超過100家國際金融機構的250名來賓,包括40名行政總裁和主席層級人士參加了「峰會」。由此觀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硬橋硬馬」,名不虛傳。
在香港,金融與許多其他行業不同;它在過去近30年,特別在回歸以後,業務不斷轉型、升級和擴張。有三個因素值得留意:一、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實施普通法,商業法律和會計等制度可與國際接軌,對外人員、資金和信息往來便捷。與內地城市和澳門相比,香港在金融領域有相對的競爭優勢。二、內地改革開放和經濟騰飛,內地居民來港旅遊和購物熱情會隨時間而削弱;香港作為中國境內唯一的國際金融中心的交易質和量卻水漲船高。三、香港有能力、金融界有意願配合內地經濟發展和國家政策。
現在,香港有許多過去沒有的金融產品和相關服務。隨着中國經濟全球佔比不斷增長,香港金融市場的規模會不斷擴大,金融中心功能日趨多樣性。可以預期;一些現在沒有的功能,將來也可能會有。
市場是進行買賣的地方;做交易,市場參與者就需要溝通,必然有社交活動,香港因而有條件召開國際性的金融峰會。
這次「峰會」期間,與會者能親身感受到動亂平息後香港的法治。平心而論,若不是實施「國安法」,香港不會太平,這次「峰會」也是辦不成的。而在愛國者治理下的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就是港英時代的警務人員,示範了新時期「港人治港」的模式;因而「峰會」傳播了真實的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故事。
發揮優勢 複製成功
當前,全球經濟疲弱。與過去科網股或次貸泡沫爆破時的情況不同,世界現在面對的問題是由美西方長年採取的貨幣政策和地緣政治所致,也受到百年未見疫情的影響。風險是結構性的,持續的時間會較長。
由於金融業發展,香港也有「荷蘭病」,成為香港經濟多元化和改善收入分配的阻力。「峰會」不可能改變香港的外部環境和本地經濟低迷的現狀,「有為政府」顯然需要不斷努力。
但「有風駛盡𢃇」,港府已表示明年將再辦「金融峰會」,望能早張羅、恒常化,而且愈辦愈好,產生的國際影響也愈大。在金融領域,香港理應發揮優勢,利用成功經驗,反覆操作可行模式,讓產品、服務和服務對象更多樣化,把蛋糕做大做好。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