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書健:港人的網紅出路
網紅潮起潮落,在過去幾週最出名當然就是號稱以三年時間,由按樓做生意到月入七位數字的生涯規劃導師。但是最近看影片除了他之外,還有幾位新加坡導師,都在開班教授網上營商之道。當然,就算疫情之前,做網上生意亦非罕見。年輕人也許會開網站小試牛刀,中小企則會和港視等平台合作,將貨品上網。從事創作的年輕人則會拍片、開Patreon 帳戶等,都是不同的嘗試。
疫情最主要的影響,卻是因為大家都多了時間在家,這些不同網上生意的能見度大增。另一方面,傳統企業受疫情影響,也許不少人都擔心飯碗能否保障,就更有意慾研究有否其他出路。假如不幸被裁員,更大為降低了嘗試創業的成本,令更多人願意一試。
這跟過去幾次金融危機的分別不大。我有幾位朋友,就在2009年的金融危機決定離開大企業。當時最潮的生意也許是新派餐廳,因此那幾位朋友都開了餐廳,部份亦做得不錯。
今次疫情鼓吹了網上生意,也許會影響到幾年後的經濟結構。當然,科技創投有大有小。部份尖端科技,的確需要科技知識。但是亦有不少生意是將現有科技套用到現實生活之中,則任何有商業頭腦的人都可以做。
例如開網站要求的科技知識不多,絕大部份的年輕人都懂得如何注冊。難的是找到有特色卻又能夠大賣的產品,在芸芸眾多網站之中脫頴而出。這考驗的完全是商業頭腦。宣傳靠社交媒體,亦是大部份人都會用。但是如何宣傳得好,令別人看到自己的網店和產品,靠的卻是商業頭腦和撰寫文宣的創作力。
其實每一次在民間推廣科技,都會經歷類似過程。蘋果手機贏的不只是科技優秀,更重要的是放棄了手機按鍵,顛覆了介面設計,吸引民眾使用。特斯拉跑車成了名牌,亦因為它放棄了以前電動車的輕巧設計,改為挑戰成熟跑車的做型。賈伯斯和伊隆馬斯克的商業眼光,遠比他們個人的科技能力重要。
的確,香港的科研基礎不強,要在尖端科技爭先也許還不是時候。但是香港人創意無限,營商智慧夠高,將科技變成日常生活,應該反而是強項。疫情之下,很多經濟活動停頓了,就更是機會想想有沒有這種出路。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