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中國對美政策在搖擺?

2020-09-14
 
AAA

999.jpg

中美關係陷入數十年冰點,而且還不斷下探更低點,中國要如何回應,對美政策到底是什麼?近期出現的信號似乎有些複雜。

上個月,楊潔篪、王毅等多名重量級中國外交官員在中美問題上頻頻表態,對美姿態似乎趨向緩和。當時中美剛剛經歷驚心動魄的閉館風波,美國從政治、外交、經濟、科技等領域,以前所未有的密集態勢對北京發起進攻,雙方在台海、南中國海等領域也劍拔弩張,衝突風險顯著加劇。

中國的高級外交官員當時密集發聲,公開對中美關係表態。他們把中美關係螺旋式惡化,歸咎於個別美國政客,但在大方向上仍高度肯定中美關係歷史發展,強調中國相信能與美國互利合作、拒絕脫鉤,呼籲管控分歧、避免對抗。

習慣了貿易戰期間中國「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對抗式喊話,這種克制、冷靜、甚至有一點放低身段的調子,被解讀為中國對美外交政策的新風向。這在中國學術界得到不少贊同,有分析認為,跟美國硬碰硬、無限制擴大爭端,並不是北京利益所在,降低調門、放軟姿態,能緩和與美國的激烈競鬥,維持一種鬥而不破的局面。

然而,這樣的信號釋放不到一個月,畫風好像突然又變了。

本月3日,中國舉行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發言中用強烈的措辭宣示了五個「絕不答應」。這包括「絕不答應」任何人任何勢力企圖歪曲中共歷史、醜化中共性質和宗旨;改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中共和中國人民割裂開來、對立起來;通過霸凌手段把意志強加給中國、改變中國的前進方向;破壞中國人民發展權利等。

顯而易見,中國領導人非常有針對性地對當前的美國對華政策做出了公開回應。「任何人任何勢力」擺明指的就是美國,以及蓬佩奧等美國鷹派高官。

這番表態與早前中國外事部門的表態有明顯差別,態度堅決強硬,絲毫沒有妥協餘地,習近平的發言還強調「鬥爭精神」,明確定下了對美政策鬥志激昂的基調。有輿論因此預判,未來各層級官員在各種問題上和美國打交道時,以及對於中美關係的輿論宣傳,大概率將向「鬥爭」靠攏。

時隔一個月發出兩種信號,一種主張緩和,一種主張鬥爭和對抗,不禁讓外界產生遐想,中國對美政策是否在搖擺?在處理對美問題上,是否有截然不同的立場,不同聲音此消彼長?

細看五個「絕不答應」,當中最強烈的內容涉及到中共與中國人民的關係。美國前副助理國務卿謝淑麗(Susan Shirk)在接受彭博社訪問時解讀,具有強烈民族主義色彩的五個「絕不答應」,是利用特朗普政府對中共的攻擊和重拳打壓,加固中共和中國人民的紐帶,以及最高領導人的地位。

中美博弈在冠病疫情後白熱化,特朗普政府對北京發起的攻擊與過去兩年泛泛把中國定為戰略競爭對手不同,火力焦點更加集中,特別是把中共與中國人民區分開來,擺出反共但不反華的姿態。這包括指責華為是中共「監控機制的一個分支」,號召自由世界改變共產中國等。對中共而言,這樣的攻擊充滿意識形態色彩,等同於企圖顛覆其執政地位、離間中共和中國人民的關係,是生死攸關的大是大非問題。

因此,與早前中國外交官員對具體的中美關係事務表態相比,習近平談到的五個「絕不答應」既針對當前的中美關係,更超越當前的中美關係,涉及中國堅持的根本原則問題。這在中國高層眼裡屬於決不能跨越的紅線,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對此態度之強硬並不出乎意料。更簡單說,是亮出底線。

具體到中美關係怎麼處理,中國外交系統高級官員的表態,強調合作、緩和矛盾相信是主基調。中美關係一貫是中國對外關係的重中之重,雙方經過數十年交往,早已形成無法分隔的利益共生關係,誰都無法承受對抗鬥爭的後果。防止兩國關係全面失控,符合北京的長遠利益,尤其是當前中國正處於崛起的關鍵階段,對外關係上任何不必要的插曲,都可能影響中國重要的發展機遇期,是北京不希望看到的局面。

有學者形容,五個「絕不答應」是定調中美關係的「第一主題」,早前外交高官的表態則是「第二主題」。細想一下,「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其實並非絕對矛盾,兩種政策立場表面看似截然不同,中間其實只是隔了一條對中國來說算不上秘密的紅線。但讓人擔憂的是,當中美角力蔓延到意識形態戰場,跨越這條紅線的風險顯著增加,劇烈鬥爭和對抗成為長期態勢,恐怕越來越難以避免。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中國大陸正在加緊軍事備戰「武統」台灣,最早可能在2027年發動攻擊。中美交惡之際,這似乎是引起國際社會普遍擔心的熱門話題。
    我多次闡明我的觀點:台灣不獨,大陸不武。
    但是這個簡單而意義重大的觀點似乎不被大多數人理解和認同,因為他們聽到和看到太多關於兩岸有可能發生戰爭的揣測以及中美為台海可能發生衝突而積極備戰的報道。

    王向偉  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