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偉:中歐投資協定:雙方能如期完成談判嗎?
近年來,中國都在努力構建一種新型大國關係模式,其中美國自然優先於歐盟。雖然這一理念從未成形,但在華盛頓與布魯塞爾之間,北京總是選擇投入更大精力和做出更大努力,來滿足美方的要求。
自美國總統特朗普兩年前發起對華貿易戰以來,這一點更是顯而易見。在貿易戰之下,北京急切地與華盛頓達成協議,而歐盟則憂心忡忡,擔心自己會處於不利地位。
然而,年初以來,情勢已發生了巨大變化。經過長達18個多月的衝突和談判之後,中美終於在1月簽署了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但這並未能阻止中美雙邊關係全面惡化的頹勢,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又讓兩國關係雪上加霜。
中國已着手重新評估其外交優先項,並就中美關係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做準備。此時,歐盟成了中國外交的前沿和中心。
至於中歐關係能否深化,最直接的考驗就是看雙方能否在如期完成投資協定談判。中歐已就此進行了長達7年的談判。在距雙方自己設定的最後期限僅剩兩個月時間之際,對能否彌合巨大分歧、如期完成談判,悲觀之聲反倒越來越大。
這些質疑之聲不無道理。投資協定談判進展緩慢、中國給予歐盟企業公平競爭環境的承諾屢屢落空、中國的人權記錄以及藉助為香港量身定做的國家安全法加強對港管制的決定等,都令歐盟領導人不滿,對此他們也毫不掩飾,更加直言不諱。
一些分析人士和媒體評論員認為,隨着歐盟制定全面戰略以應對中國崛起,一直以來主要基於貿易和投資的中歐關係,有了走上下行通道的風險。歐盟去年把中國列為「系統性競爭對手」。去年12月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中國的「戰狼外交」又引起了很多歐洲國家和公民的不安。
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歐關係不會像海外媒體所描繪的那麼悲觀。最近幾個月來,北京提升對歐關係重要性的政治意願越來越強,其努力方向包括推動投資協定談判在幾個月內取得突破以及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立場上表現出更多的一致性。
例如,習近平主席上月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視頻峰會,而媒體和分析人士對此反應不大,相對冷淡,但他們的反應也是有理由的。主要原因是峰會成果乏善可陳,雙方僅僅確認將加快投資協定談判,並決定建立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和數字領域高層對話兩項對話機制。
然而,中歐領導人在9月14日視頻峰會上的幕後互動,更令人關注和富有深意,充分展示了雙方的決心和意願。原計劃為一個小時的視頻峰會,最後進行了兩個半小時。據了解峰會情況的消息人士稱,在回應歐盟領導人關於人權、投資協定及其他問題的關切時,習近平主席脫稿講話。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習近平表示中國將盡最大努力降低碳排放。中國是全球最大污染物排放國,氣候變化則是歐盟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
中歐峰會約一周之後,習近平作出莊嚴承諾,宣布將力爭二氧化碳排放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並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球總量的四分之一。
這一消息會令歐盟領導人感到振奮和鼓舞。歐盟領導人去年曾宣布,計劃2050年前建立全球首個碳中和大陸,強化中期目標,計劃2030年碳減排幅度為50-55%,高於現在40%的目標。
無疑,習近平主席9月22日宣布的這一大膽決定,為中歐提供了另一重要合作領域。目前,中歐碳排放佔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
這一切確實來之不易。美國作為世界上另一個污染排放大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中本應發揮關鍵作用,但它卻在2017年退出了巴黎氣候協議。
同時,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已進行了7年,現終於邁入了最後階段。中國表現出了非同尋常的急迫感,希望能推動談判取得突破。今年年初以來,雙方的談判頻率明顯加快,現在幾乎是每月進行一輪。
在7月舉行的第31輪談判中,雙方取得了一些進展。北京和布魯塞爾就一些問題達成了一致,包括約束國有企業、補貼規則的透明性以及解決強制技術轉讓的規則等。但雙方的聲明都沒有透露更多細節,只是表示在這三個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雙方對外公開的信息畢竟有限。據信,中國第一次做出了重大讓步,同意取消對國有企業的優惠待遇,並增加補貼規定和監管壁壘的透明度。這是外國投資者的關注點,也是其抱怨不公平的原因之一。
關於國有企業方面談判所取得的進展,其重要意義不容低估。迄今為止,對美國等提出涉及國有企業的要求,中國政府一直採取拖延態度或置之不理。這些要求包括減少和取消對國有企業的顯性和隱性補貼和其他待遇,如為國有企業提供低息貸款等。
在9月舉行的第32輪談判中,北京和布魯塞爾討論了市場准入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表示,雙方正加緊為下一輪談判尋找「潛在着陸區」。新一輪談判預計將在10月下旬舉行。
雖然談判進程加快了,但據信雙方僅僅在約三分之一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除了市場准入,其他棘手待解的問題還包括勞工權益和環境、爭議解決條款以及協議執行的制度框架等。
即便如此,在中歐峰會之後,中國談判代表已表現出了更大的熱情,期望能在最後期限前完成談判。這項任務十分艱巨,但絕非不可能完成。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