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瀕臨觸礁
雙邊關係陷入低谷的中歐高層周三通了電話。據新華社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德國總理默克爾說,中歐要相互尊重,「排除干擾」,希望歐盟「獨立作出正確判斷」「真正實現戰略自主」。
新華社報道指明,習近平是應約同默克爾通電話,換言之通話建議是默克爾主動提出。默克爾是歐洲大國領導人中對中國態度最積極的一位,剛在1月底的達沃斯論壇上發言強調歐洲不能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在中歐關係陷入膠着,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岌岌可危之際,默克爾以這通電話為挽回雙邊關係再努力一拼,結果碰了個軟釘子。
習近平在電話中並沒有說明「干擾」指的是什麼,但顯然是指向美國;他提出希望歐盟「真正實現戰略自主」,則是批評歐盟已靠向美國。
時間回到去年12月底,中國與歐盟趕在美國新總統拜登就職前,為歷時七年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談判畫上句點,讓中歐經濟合作迎來新篇章。在那之前,拜登的候任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曾公開施壓歐盟暫緩與中國的協定,呼籲歐盟先與拜登團隊協商。
結果,中歐還是宣布完成了談判,被解讀為打臉拜登團隊,顯示中國對西方陣營採取了分化策略獲得了成功。不過,這個成功極為短暫,拜登上台後迅速修補與盟友的國際聯盟;同時新疆人權課題也在西方世界繼續延燒,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的「種族滅絕」定性,被拜登政府正式繼承。
今年3月11日,歐盟成員國已初步同意對涉及侵犯新疆維吾爾族人權的中國官員實施制裁,據傳歐盟外交官尋求訪問新疆,則因歐方堅持會見被關押的維族學者,導致行程安排破局。3月22日,歐盟與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同步宣布制裁涉嫌侵害新疆人權的中國官員,北京採取不對等反擊,宣布制裁包括歐洲議會議員在內的10名個人和四個實體,歐洲議會憤而擱置審議中歐全面投資協定。
而今,歐洲議會的其中三大政團已經宣示,除非中國取消制裁,否則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就免談。中歐關係急速轉入螺旋式下滑軌道,原本是中歐合作里程碑的協定,反而凸顯了中歐關係的脆弱性:經濟合作潛力不論多大,都無法壓倒政治互信的不足與價值觀的對立。最終,中國「綁定歐盟」的策略,無法奏效。
其實,這個結局或許也不值得太意外。當初與歐方談判時,中國為牽制拜登政府,預防美國形成國際反華聯盟,對歐盟方做了前所未有的讓步,中國國內企業界和金融機構私下抱怨協定對中方不公平,但這些信息並沒有被中國媒體報道。而在歐洲一邊,竟然也是意見紛紜,知識精英批評歐盟中了中國的離間計,中小經濟體則認為利益分配不均,德法未在歐盟內充分協商就與北京完成談判。
在歐盟成員中,德國是中歐合作的主要獲利者。對德國車企而言,中國既代表了現在,也代表未來。中國已經是德國企業的重要市場,中歐投資協定進一步承諾中國將在新能源汽車、飛機製造、雲計算服務、金融、電信行業等領域向歐洲敞開市場,歐洲汽車製造商可以在中國設立完全控股的新能源汽車公司,這都是德國企業不能割捨中國市場的原因。再者,在德國的政治精英眼中,美國也並不可靠,雖然特朗普已經下台,他的大批支持者還在,特朗普式的孤立路線仍可能在美國死灰復燃。
但縱使如此,中歐相互制裁的慣性,歐盟的整體氛圍,美中接近全面對立的態勢,又豈是德國或一兩個國家能扭轉的?中西方的競爭日益呈現體制競賽的特徵,西方民主國家要避免選邊,將愈來愈困難。同樣的,對中國來說,已然做了很大讓步,卻在不公正的指控下被圍攻,也是不可忍受。中國不會在新疆課題上妥協,哪怕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拉倒也在所不惜。
去年歲末,有學者提出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預示着中國的第三次開放,中國將通過主動的開放、甚至是單邊的開放來換取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將市場優勢轉化成為規則。不想,這份協議那麼快就面對波折。
開放才能擴大影響力——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如果中國暫緩或停止了開放的力度,這將是其敵對者所樂見,而挑起價值觀衝突以迫使中外合作破局,這招又屢試不爽,中國要走出另一條路,還真不容易。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