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偉:中國贏了抗疫戰卻輸了形象攻勢

2020-10-12
王向偉
《南華早報》前總編輯
 
AAA

CN1.jpg

上海外灘摩肩接踵的人流,無人機拍攝的高速公路上綿延數公里首尾相連的車流,以及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商業中心人山人海的客流。這些都是代表中國經濟活躍程度和黃金周假期人員流動的經典畫面。巧合的是,今年國慶節與中秋節兩節重疊,國慶節黃金周也由通常的7天增加到了8天。

這是也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以來的首個長假,因此今年這些畫面的意義自然非同尋常。

據文化和旅遊部門預測,截止10月8日,黃金周期間全國國內遊客共計6.37億人次,旅遊收入達4665.6億元(約680億美元)。國內遊客人數高於官方預期的5.5億人次。

儘管這些數據遠遠低於去年同期實現的7.82億人次和6491億元,但仍非常令人鼓舞。這組數據所釋放的信號清晰明了,就是自去年12月武漢首先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中國各方面已基本恢復正常。

其實,如果官方不實施一些限制措施,今年黃金周的旅遊數據還可以更高。國慶節黃金周期間,政府依然採取了一些疫情預防措施,如主要旅遊景點接待量不得超過平日客流的75%以及鼓勵中小學生不要到居住城市以外的地方旅遊等。此外,許多大學也要求學生儘可能留在校園,不要外出。

這些消費和旅遊數據以及9月製造業擴張的數據,都進一步增強了人們對中國經濟持續復蘇的信心。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可能成為今年全球唯一能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無疑,在激起無限民族自豪感的同時,這些數據成了官媒盛讚習近平主席領導力的最好理由和實料。

在美國及多數歐洲國家,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和死亡人數仍在攀升。中國恢復正常生活的速度令人印象深刻,這也助長了一些樂觀情緒,認為中國的經驗將大大鼓舞國際社會,有助於中國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和認可。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10月6日發佈的對發達國家最新調查結果表明,這種樂觀情緒似乎不合時宜。在調查涉及的美國、德國和英國等14個國家中,在對中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評價上,多數被調查者給予了負面評價。高達61%的人認為中國應對疫情上做得很遭,僅有37%的被訪者表示中國應對有力。

更有意思的是,對中國應對疫情給予負面評價比例最高的三個國家都在亞太地區,分別是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在日韓澳的被調查者中,超過70%的人都認為中國在應對新冠肺炎上做得很糟糕。

對中國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上的不滿,也影響着對中國和習近平的總體看法。

在調查涉及的國家中,大多數人都對中國持負面看法。在澳大利亞、英國、德國、荷蘭、瑞典、美國、韓國、西班牙和加拿大,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比例達到了皮尤十多年前開始這項調查以來的最高點。

同時,在這14個國家中,78%的被調查者表示對習近平能在國際事務中做正確事情「沒太大信心或沒信心」,而這是一個中位數。皮尤在6月至8月間進行了這項調查,電話訪問了共14,276名成年人。

去年12月底,武漢首先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之後,由於對疫情初期處置不當,中國遭到海內外的嚴厲抨擊。中國政府之後採取了異乎尋常的嚴苛防控措施,包括封城和嚴格社交限制措施等,終於取得了疫情防控戰的勝利。

截止10月8日,中國內地省份已連續54天沒有出現本地感染病例。同時,每天報告的海外輸入病例也都是低雙位數,還包括一些無癥狀感染者。

幾個月來,美國總統特朗普及其政府中一些高級官員一直在向中國發難,指責中國讓新冠病毒擴散到世界各地。中國則予以堅決反駁。中國官員表示,中國政府早在1月就把疫情信息通報給了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等國家,並稱特朗普政府應該對自己疫情防控失敗負責,怪不得他人。

儘管這一調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進行的,但對中國持負面看法的比例攀升這一結果則反映了一種不容忽視的趨勢。過去一年裡,從北京通過實施港版《國家安全法》加強對香港的控制,到有關北京對新疆鎮壓活動的報道越來越多,再到台海地區和南海不斷升級的緊張局勢,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反對之聲一浪高過一浪。此外,中國「戰狼外交」也引起了許多西方國家的不安。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次對14個國家的調查結果也揭示了中國自己一些說法的可疑之處。北京表示在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為了達到遏制中國崛起的目的,僅有一小撮反華政客和精英試圖把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歸罪於中國,並以此來誤導民眾。

向來敢於直言的《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認為,調查反應了美國政府為分裂世界而採取諸多極端措施的後果。他認為中國將繼續前進,大多數西方國家也不得不與中國繼續做生意。這也許沒錯。

然而,對於大力宣揚中國全球領導力的中國官員而言,這次的調查結果應該給他們敲響了警鐘。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歷經三年的反覆折騰,冠病疫情留給了中國很多教訓。這些教訓既包括如何及時準確地研判疫情,建立有效的防控體系,更包括及時調整防疫措施,減少公眾對疫情的盲目恐懼,盡量避免過度防疫給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于澤遠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