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瀾昌:江啟臣終結第三次國共合作
江啟臣Facebook圖片
今年2020年,距離2005年連戰訪問大陸15年了。很可能15年來的「國共第三次合作」要結束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國共合作,都是國民黨結束的,這次恐怕也是歷史重演。操刀的是當下的國民黨主席江啟臣。
200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的北京破冰之旅,開啟「國共第三次合作」。三年之後,國民黨在台灣重新執政。或許,這也可視為「第三次國共合作」的成果。
2015年11月7日,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舉行的會面,也是海峽兩岸自1949年政治分立以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象徵兩岸史上最大突破。會晤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筆者認為,這是「國共第三次合作」的最高成果。
事實上,馬英九執政8年,是兩岸關係取得最多成果的8年,從實現三通,到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大陸學子到台灣深造;最為令人欣喜的是,兩岸關係展現了一個和平發展的新局面。經濟走向正常化,達成了20多項協定,其中「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成為重要標誌。同時,兩岸政治關係也突破自1949年以來的敵對狀態,兩岸往來也從密使溝通,海協會和海基會的「白手套」協商談判,進展到訂立了官方直接聯繫的管道並制度化。
馬英九時代兩岸關係的成果,蔡英文2016年上台後也表示要承接。
「第三次國共合作」最主要的政治成果,是兩黨及兩岸憑著高度的政治智慧,尋找到了雙方
互信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固然,「九二共識」是1992年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經過數次談判和函電往來,最終形成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的共識。但是,之後歷經了李登輝的「兩國論」,還有陳水扁8年執政的「去中國化」。也只是,連戰2005年破冰之旅,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達成兩黨五點共識,認同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促進恢復兩岸談判。所以,「九二共識」也就是「第三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2005年的「胡連會」,是自1945年之後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首次會晤。1945年的毛澤東和蔣介石談判,國共簽了雙十協定。那次本來是謀求為了抗日的第二次國共合作能夠延續,避免內戰,可是毛澤東離開重慶回到延安後800萬蔣軍即全面向100多萬共軍發起進攻。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僅僅3年多國民黨敗走台灣。
國共第一次合作也才3年時間。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中共則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1927年國民革命取得決定性勝利,蔣介石和汪精衞控制的國民黨右派宣佈與共產黨決裂,發動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屠殺事件。
所以,連戰「相逢一笑泯恩仇」,開啟的「國共第三次合作」,實屬中華民族歷史留名的偉業。可惜的是,可能要壞在江啟臣手上。
10月6日,國民黨團在立法院會中,以臨時提案方式,提出「請求美國協助抵抗中共」、「台美恢復邦交」兩項決議案,民進黨並未表達反對,該決議案經列報告事項並完成宣讀後已順利通過,將交相關單位研議。國民黨方面有解釋,推出此提案的動機不外乎希望扮演照妖鏡角色,讓民進黨現出原形。外交部長吳釗燮日前一反過去立場,強調「目前不尋求與美國建立全面外交關係」,明顯踩剎車。所以,國民黨此時加緊油門要往前衝,讓外界瞭解,綠營口中的台美關係,都僅是大內宣的泡影。
但是,北京國台辦的表態,顯然也不接受這種說法。北京的涉台學者說,都什麼年代了,還可以玩這麼低等幼稚的「把戲」?所謂要將民進黨「火烤」,不過是騙中共的說辭,要改變國民黨形象,調整國民黨路線是真。也有的認為,還不必對國民黨「一風吹」,「一棍子打死」,恐怕問題還是集中在國民黨主席江啟臣身上。他既要改變國民黨路線,也有個人權慾的私心。
事實上,江啟臣出任國民黨主席後,就開始走「親美反共」路線。國民黨原本要派團參加海峽論壇,但是他顧慮重重深怕被戴紅帽,最終也僅因央視主播的求和說,就藉機取消成團。但轉過頭,江接着出席「美台國防工業視訊會議」,大談台灣應建構堅實的「國防」戰力,強化與美國間的軍事交流,以實力換和平等等。北京學者認為江啟臣其實藉着在立法院提案宣示要走親美反共路線,且衝得比民進黨還要前。
有學者指,江此舉有尋求明年連任黨魁,並放眼2024的企圖心。而他的路線是「獨台」顯性化。江啟臣未來之路首先要面對朱立倫、韓國瑜等黨內重量級競爭者,多次民意調查都顯示他落後,故此唯有以更激進的「親美反共」路線向老美送「投名狀」以取得支持。
江啟臣是台灣中南部為主的本土派國民黨和黨內青壯派,本來就是「藍皮綠心」,加上長期接受了民進黨「台灣主體思想」的影響,不說是綠化也與民進黨在國家認同上無異。當下,在北京和美國翻臉,角力日益尖銳化的大背景下,江啟臣投機走「親美反共」路線也不令人奇怪。
事實上,江啟臣3月上任後更以改革轉型之名邊緣化黨內「九二共識派」。
江啟臣要終結「九二共識」,必然終結了連戰的北京破冰建立起來的「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國共第三次合作也必然打上句號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