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黃金周的「含金量」

2020-10-12
 
AAA

3432323.jpg

冠病疫情後的首個「十一」長假接近尾聲,這幾天各種形形色色的黃金周新聞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安徽黃山一名遊客的呼喊。

網上流傳的視頻中,狹長的山路上披着各色雨披的遊客摩肩接踵。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爬山隊伍中,一名遊客突然在雨中大喊:「我後悔了,我不想出來玩了,我想回家!」

憋了大半年,終於等到疫情穩定,出來散心卻碰上「人從眾」,確實夠扎心,但這不就是黃金周的常態嗎?

在全球疫情肆虐,許多國家仍在掙扎防疫的當下,這樣的畫面讓人恍如隔世,畢竟就在八九個月前,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整個中國處於封閉,14億人足不出戶。4月份我和家人到長城遊玩,還享受了景區幾乎空無一人的「包場」待遇。

遊人如織的情況豈止是在黃山,「十一」長假因為中國國慶假期疊加中秋節,前後共有八天。疫情防控常態化,跨省旅遊開放,出境游轉為國內游,被抑制的旅遊熱情集中釋放。

從中國網民在社交媒體發出的「實況報道」看,各地景點都開啟了久違的人山人海模式。上海外灘武警組成拉鏈式人牆控制人流,無人機從高空拍攝的畫面中,密密麻麻的人群填滿整個外灘;西安大唐不夜城附近萬人聚集,有網民開玩笑說,遊客多到無處下腳,去現場還得穿尿不濕,因為想上廁所根本擠不出去。

黃金周一直都是觀察中國人生活狀態的窗口和衡量中國經濟的晴雨表,今年更是如此。擁擠的火車站、遊客爆棚的旅遊景點、如期而至的黃金周吐槽,都在釋放一個簡單且強烈的信號:中國人的生活正回歸正常。

「十一」長假其實並非中國疫情防控常態化後的首個小長假。今年的「五一」假期,中國民眾也連續放假五天,當時各地初步穩定疫情,但心有餘悸的民眾並沒有太多心情旅遊。「五一」小長假的首四天,中國各地接待國內遊客突破1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約432億元(人民幣,下同,86億新元)。

而此次「十一」黃金周前半段亮出的成績單,「含金量」明顯要高得多。10月1日至4日,中國各地接待國內遊客4.25億人次,全國旅遊收入超3120億元,分別是今年「五一」長假首四天的逾四倍及逾七倍。

旅遊之外,其他領域也傳出捷報。在先後錯失春節檔、暑期檔後,中國電影市場終於在「十一」長假迎來複工後的觀影新高潮。據中國媒體報道,長假前四天,國慶檔總票房超過25億元,兩部國產影片《我和我的家鄉》和《姜子牙》在10月4日先後突破10億元票房。

然而,漂亮的數據背後並非全無擔憂,中國消費與回歸疫情前的常態,其實還有距離。以「十一」長假為例,雖然成功控制疫情讓人們能放心出行,假日消費的熱潮也讓外界看到蘇醒的市場,但「十一」首四天的出遊人數仍只有去年同期的78.4%,旅遊收入也只恢復到去年同期的68.9%,更達不到「報復性消費」的標準。

與工業生產和基礎設施投資相比,中國消費在疫情的打擊下呈現「滯後」的狀態。中國零售額數據到8月份,才好不容易錄得今年以來的首次正增長。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首八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3.8萬億元,同比下降8.6%。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早前指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如果要與去年的41萬億元持平,最後四個月必須達到17萬億元,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換言之,今年社會消費消費品零售額很可能出現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首次負增長。

這也顯示,雖然中國率先復工復產,在主要經濟體中首次走出衰退、實現正增長,消費需求還遠遠沒有恢復到疫前的增長水平。而消費滯後的局面,對於面對美國切割壓力,急於發展內循環新格局的中國,肯定不是一件好事。

疫情當然是解釋消費滯後的一個理由,但剝除疫情的影響,這當中又有多少是經濟結構長期不平衡所致?事實上,在這場疫情之前,中國社會已有不少關於消費降級的討論。如何更好地分配收入、壯大中等收入群體,釋放中國內需的潛力,讓民眾富起來、買起來,是中國面對的一場長期挑戰,疫情只是讓提振消費變得更迫切。

這樣看來,「十一」黃金周的數據雖然讓外界對中國消費回暖有了更大信心,但要形成內循環所需要的內生動力,消費僅僅回彈到疫前的水平恐怕遠遠不夠。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境外對中國的黃金周的關注度很大。以往黃金周,港澳地區以及泰國、日本和韓國等地都是旅遊熱門地,但是因為疫情至今未息,海外旅遊幾乎全面停擺,中外出現了強烈的對比。

    銀鳴  20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