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塑膠污染禍延食物鏈
塑膠污染海洋新聞屢有報導,但每年仍有超過八百萬噸塑膠件流入大海。有研究估計,到2025年,海洋中每三噸重的魚類,就有一噸重的塑膠垃圾,污染持續下去,到2050年,魚類和塑膠垃圾在大海中的比例更可達至一比一,情況已發展到非常嚴峻或災難級別。
更可悲的是,塑膠已循海洋生態圈大舉入侵人類的食物鏈。早前,有研究員以魚市場的魚類進行化驗,發現有25%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魚市場的魚類含有塑料,而來自印尼魚市場的則有28%,檢驗的都是我們經常進食的魚類。除此以外,食鹽也同樣受到污染,2018年,本港環保團體與南韓仁川大學合作進行研究,發現來自全球21個產地共39個食鹽樣本中,超過九成驗出含有微塑膠。若以國際標準每日人均食用十克鹽的數據推算,每人一年或已攝入逾二千粒微塑膠。這些微塑膠可黏附不同種類的毒素,而毒素經進食進入人體,經年積累,就容易百病纏身。
為改善海洋生態,世界各地都尋求科技的協助。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與喬治亞大學合作開發海洋垃圾追蹤器,這是一個可免費下載的應用程式,歡迎任何用戶隨時報告有關水道或海岸線上的垃圾堆積情況,而相關數據會實時呈現在地圖上,作為需要清理區域,方便日後海上垃圾清理的工作。荷蘭則有年輕科學家研製了一部海洋垃圾清理裝置,可以網羅海上各類型垃圾,並裝有傳訊器及感應器,透過衞星通訊,通知垃圾收集船定期在目標位置卸下垃圾。
今次疫情令塑膠污染加劇,而以熱熔膠製造的即棄口罩最近經常被發現在不同的水域及海灘上,嚴重污染海洋。善用先進科技無疑可助清理海洋垃圾,但始終是治標不治本,最終解決方案還需要大家從源頭做起,減少塑膠垃圾,同時更要謹慎處理棄置的塑膠用品,這樣,地球的海洋生態才有望早日回復美好的面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