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中國為何擔心被捧殺?
英國智庫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BR)上周發佈的一份報告,讓中國輿論很擔心。
報告大膽預測,中國將在2028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這比該機構之前的預估早了五年。據測算,中國2021年至2025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將達5.7%,2026年至2030年年均增長約4.5%,而美國在這兩個時期年均增長率約為1.9%和1.6%。
報告指出,中國初期以嚴格封鎖措施有效管控了疫情,而西方的長期經濟增長卻在冠病疫情暴發期間受到打擊,意味着中國相對的經濟表現已有所提升。
報告說:「全球經濟最重要的主題,已有一段時間一直是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經濟與軟實力較勁……冠病疫情和相應的經濟後果,無疑使這場競爭形勢開始變得對中國有利。」
無獨有偶,日本一個智庫本月也做出過類似預測。日本經濟研究中心(JCER)通過亞洲15個國家經濟的中期預測,得出到2028年中國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美國的結論。該機構去年曾預測,中國至少要等到2036年才能取代美國,成為全球GDP「老大哥」,此次則把中國趕超美國的時間點,足足提前八年。
這些經濟機構對後疫情時代中美經濟實力對比做幾乎一致判斷,也與《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今年10月在一篇評論中的感嘆不謀而合。弗里德曼當時寫道:「冠病19原本是中國的切爾諾貝利,結果看起來更像西方的滑鐵盧。」
西方媒體過去幾天紛紛報道中國經濟可能提前超越美國的消息,但面對「中國時代」加速到來,中國輿論並沒有高調自我褒獎,也沒有表現出興奮,而是對該消息低調處理,甚至有些防範。
《環球時報》發表評論指出,聽到八年後中國GDP就將趕超美國的說法,很多中國人的第一反應是對「捧殺」的警惕。
評論研判,英國智庫的報告「有向美國和西方世界拉響『中國在加快崛起』警報的意味,要刺激、鼓動美國和西方社會『行動起來』」。
評論還提醒各界,「不能被西方關於中國GDP『將加速超越美國』的預測忽悠了」,「保持戰略上的謙虛謹慎非常重要」,避免中美髮生有「決戰」意義的戰略對撞。
2020年的開局對中國而言非常糟糕,疫情從湖北武漢蔓延開來,全國上下人心惶惶。大規模封城、封路,整個國家經濟陷入停擺,官方對疫情的處理也遭到強烈質疑,有人甚至認為,冠病可能給中國帶來一場政治危機。
然而,中國採取充滿爭議的措施成功遏制疫情,在歐美國家至今仍陷入泥沼苦苦掙扎之際,中國在經濟更是一枝獨秀。不僅如此,中國還按照原定節奏,做好未來五年的規劃,甚至有餘裕制定2035年遠景目標。
由於中國比西方國家更好地控制住疫情,中國經濟比之前預測的速度更快超越美國是客觀事實,兩大經濟體交換位置或許只是時間問題。當這天真正到來時,中美僅在經濟體量上不相上下,也不會即刻改變世界的地緣政治格局。但中國經濟體量超越美國,對西方世界和中國,都會是一個非常微妙的心理節點。
從西方的角度,這意味着中國在某種意義上超越美國成為既定事實,西方國家長期佔據強勢地位的世界秩序,可能會被一個意識形態截然不同的國家打破,隨之而來會有更多不確定性。
中國則同樣會擔憂西方世界對這一天到來的焦慮,這背後是擔心遭遇西方世界圍堵和封鎖,陷入被打壓的局面,尤其是美國候任總統拜登上台後可能連同盟友組建對抗中國的聯盟,更讓北京有所顧忌。
正因如此,當西方智庫預測中國加速追趕美國,中國輿論充滿戒備,認為這是對中國所設的陷阱,擔憂這會被解讀為「中國威脅論」,成為西方打壓中國的證據。
不過,站上舞台中央的中國其實已經很難躲開鎂光燈,中國高層也並非沒有認識到這一點。10月底舉行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就做出過「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的研判。說白了就是指,中國已經顯著縮小與世界頭號大國美國的力量差距。
一個中美實力差距縮小的世界會是怎樣的格局?中國要如何化解外部世界對其擔憂?西方世界又要如何面對即將與美國平起平坐的中國?經過這場疫情,各方的適應期已經越來越短了。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