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陸媒報道香港新聞蛻變

2021-01-04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643434.jpg

說起在全球最為人熟悉的香港人,當然不得不提著名武打巨星李小龍。雖然他離世至今已近50年,但在國際電影及武術領域依然有着巨大的影響力。

上個月27日是李小龍誕生80周年紀念日,香港郵政局就專門發行了一套「李小龍——武藝傳承」特別郵票;剛剛投入運行的三輛手繪李小龍主題電車,也在這天按時於清晨發車。

可惜由於冠病疫情的緣故,其他一些民間紀念活動都相繼取消或者縮小規模,令人不無惋惜。

日前和一位曾經派駐香港的中國大陸記者朋友聊天,談起了這事。他憶述,自己是在2005年派到香港工作,當年的11月27日剛好是李小龍65歲忌辰。

特區政府這一天在尖沙咀星光大道設立了一尊李小龍銅像。這活動經他報道後,在大陸引起了不少李小龍粉絲的關注。

朋友以此為例,慨嘆香港文化在中國大陸曾經大受歡迎。但我在閑談之間卻不由地想起,香港97年回歸中國大陸後,大陸媒體報道香港的新聞方向也經歷了多個階段的蛻變。

第一階段是1997年至2003年期間。當時正值香港回歸初期,中央政府嚴格遵守一國兩制,不干預香港內部事務。

在此情況之下,大陸各地媒體涉及香港的報道,只能採訪官方媒體的通稿,而不能有自己的採訪。

到了2003年下半年,大陸開放港澳自由行政策,兩地之間互動開始頻繁。由於赴港旅遊的大陸民眾人數激增,少數廣東省地方媒體偷偷派記者前赴香港,進行一些民生和娛樂議題的原創性報道。

2008年一場金融海嘯,令中國國力急遽崛起,大批大陸企業赴港上市或者在香港開設辦事處,兩地融合進一步深化,大陸民眾對香港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更多的地方媒體尤其是財經類報章,紛紛私下派記者駐香港從事採訪工作。

陸媒在這個時期的涉港新聞報道,也出現了一些轉向,其報道內容簡單來說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介紹香港的獨特文化,尤其是娛樂明星和富豪名人的生活;二是報道在港上市的大陸企業。大陸大型國企或私營企業很多在香港都設有分部,他們在這裡的一舉一動,都影響到無數大陸民眾,自然也成為陸媒關注的焦點。

三是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的先進一面。多年來,香港不僅為大陸引進資金、技術等「硬件」,更輸入現代化的發展理念。駐港大陸媒體經常報道香港在經營方式、管理經驗等「軟件」,以供大陸借鑒。

譬如,早些年大陸貪污盛行,一些陸媒就解讀香港廉政公署在反貪中功不可沒,「擦邊球」地暗指大陸政府應有作為;又如大陸社會對個人資料私隱保障低,陸媒就詳細介紹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的工作,意有所指稱讚香港是大陸學習的榜樣。

可惜好景不長,大約從2010年開始,陸媒涉港報道的方向突然來了大轉變。由於越來越多大陸民眾赴港旅遊,個別人在香港旅遊時的不文明行為,引發部分港人日益討厭大陸,甚至將大陸人比作「蝗蟲」,大陸媒體對香港的報道也轉向負面。

香港民主派在2014年發起「佔領中環」運動後,香港在大陸主流媒體的負面形象有愈演愈烈之勢。及至去年,一些香港抗爭人士毆打大陸背景的人士,更令陸媒鋪天蓋地都是對港嘲諷式的文章,批評香港是被寵壞了的小孩。有關指責也達至前所未有的高峰。

平心而論,近年陸媒對香港的報道日趨負面,很大程度上和香港這些年屢現針對大陸人的激進行動有關。一些事件經網絡傳到大陸後,激發出大量民眾的民粹情緒,進而在網絡上對香港口誅筆伐,政府也難以管控。

但話說回來,另一原因或許也和北京當局出於政治考量有關。曾幾何時,一些港人幻想香港可以成為自由、民主的先行者,進而推動中國民主發展。殊不知,近些年香港的劣質民主卻讓越來越多大陸民眾嗤之以鼻。大陸政府也樂得順水推舟,高調在輿論上宣揚香港這個負面教材,提醒老百姓不要對西方的發展模式有所幻想。

但說到底,陸港兩地本是一家,北京當局若繼續縱容大陸媒體或者網絡輿論將香港少數極端行為者刻意過度放大,把陸港民眾置於對立面上,只會進一步撕裂兩地信任,這對雙方來說都沒有好處。中央涉港部門或許應該好好考慮如何在大陸輿論界多點談談香港的好人好事,還原一個真實的香港。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加拿大廣播公司(CBC)旗下部門CBC新聞(CBC News)周三(2日)宣布關閉北京的辦事處,理由是多次向中方申請記者工作簽證不成功,因此保留一個空置的辦事處並無意義,關閉

    202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