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和:住屋如何決定了香港人的愛情故事?

2021-01-06
梁和
美資金融公司資訊科技總監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1-06 at 11.02.01 (1).jpeg

電視劇《香港愛情故事》劇照

電視台最近的劇集引起了不少年輕人的共鳴,不論是談到上車問題,擇偶,還是事業選擇,都在訴說著這幾代人的命運和生活。香港自從2010年後,可謂進入了收入和資產不平等的極致,而且過去十年間,向上流的機會也變得越來越窄和困難。

過去十年,只要有家人支持,或是收入過三萬能夠供樓,就能乘風破浪享受樓市上升的紅利,反之,人工沒加,基層出身的,面對著的是一個沒有希望,沒有前景的現在和未來。筆者身邊有朋友在十年前置業,先從將軍澳搬到奧運,再升級到九龍站。同時,也有畢業多年的朋友,婚後太太照顧孩子,他的收入也長期停在四萬左右,到現在還是租住新界西兩房的單位。而最悲慘的一個案例,是接近四十歲的朋友,手頭上有與家人同住未補地價的居屋,但畢業後走上創業的路,收入不穩定,結果到現在沒有儲蓄,沒有穩定收入,不但未能上車,連結婚也談不上。所以電視劇雖然是虛構的,但每個對白和每集內容都在反映著真實的世界。我們更不難想像,九十後畢業生有一群人要捱著一萬多的收入,租住著幾十尺的劏房,等待著公屋,等待著升職。

瘟疫襲港,連帶打擊了就業市場,本來也許存了一些錢做首期,迎來政府放寬按揭和首置首期比例,但沒有了工作的一群,還是不能上車和感到慌張。趁著年底,筆者很希望有關當局能夠為港人重新帶來希望,造就四十歲以下的群組,一個能夠自力更生,努力向前的未來。

從基層出發的話,一些發展商聯同非政府組織推動過渡性房屋,讓基層家庭入住的同心村,這些項目有助紓緩基層家庭的住屋需求。這樣首先幫助基層孩子脫離貧窮,不用住在一百多呎的劏房,忍受著噪音和擠逼。運房局早前拿了幾十億來推動過渡性房屋,我認為發展局應該參與其中,立即與發展商協調新界農地,以縮短公屋輪候時間至四年作為目標,在2022年前,安頓好最少十萬個住戶的需要。

從年輕人出發的話,筆者認為政府可以雷厲風行,設定收入兩萬以上,三萬以下的一群人,讓他們獲得一成無抵押,政府擔保的借貸,限定他們在白表居屋市場,以全按揭選擇住屋,並設定年期買賣限制,讓有需要的用家用人工來完成上車夢。這很像早年政府提出過先租後買的概念,在當前的環境著實是重推的好時機。

最後,釋放退休人士居屋和公屋單位,協助年輕人上車。在房協和房委會手中,有一定數量的單位是退休人士自住的未補地價居屋和公屋,不少也是位處市區的中心地段。筆者認為,這裡需要發展商的參與,進行一個小規模,但長遠的樓換樓計劃。因為退休人士不需要上班,子女也很有可能已搬出,但是在當前的機制下,他們沒有意欲搬出或交回單位。因此,政府可以在新界區域開展公私營合資方案,參考英國和台灣,推出私營及公營混合居所,吸引退休人士交出市區公屋,考慮遷入新界居住。這樣,我們不是不停以現有模式,不斷鼓勵年輕人到屯門、元朗、大埔、上水買房,而是反方向推動退休人士到這些地區居住,用同樣租金,低的呎價住大一點。年輕人相信不會介意樓齡高一點,但就近上班的公屋和居屋。但願2021年,香港多點溫暖的上樓故事,少一點因為買樓問題而產生的矛盾,社會多點愛和喜悅。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其實現在世道都是打一場「認知戰」!香港算是在認知戰很激烈的戰場,近20年我們不單只政治的概念曾被扭曲,甚至置業和奮鬥概念也被扭曲!要振興香港市場,首先要確保一些價值觀念得到維護,筆者認為香港的置業概念和奮鬥文化是出了問題,甚至港人對服務的承諾亦不及以前。在這「認知戰」中你扮演甚麼角色?我們見到不少既得利益者的打手,亦有人云亦云的群眾,也有不滿現狀的發洩者,亦有希望從唱淡中得益的投機者,筆者仍然堅守說我認為的真話,至於是否正確,那就交給時間和看官決定了。

    汪敦敬  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