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嶺:如何看待美國國會騷亂事件
1月6日,美國首都華盛頓發生騷亂,大批特朗普支持者衝破安全路障,擊碎窗戶玻璃,突破警戒線,闖入國會大樓。這次事件導致5人死亡,是自1814年英軍入侵以來,國會大廈第一次遭襲擊。
就在示威者闖入大樓前,國會正在召開參眾兩院聯席會議,清點大選選舉人投票,這一延續了200多年、正式確認總統當選的選舉人票認證程序被迫中斷。
令人情何以堪的是,有示威者竟然衝進眾議院議長辦公室,扯下寫有佩洛西名字的名牌,還有人坐在她的椅子上擺拍,一名示威者甚至站到了早前彭斯主持會議的參議院議事廳講台上。
紐約時報刊文指,當一群憤怒的暴徒衝進世界上最強大的民主國家的心臟時,世界其他地方的民眾懷着沮喪和難以置信的心情,看着難以想像的場景在華盛頓上演。
面對一幕幕觸目驚心的暴亂畫面,不少國家領導人直言特朗普難辭其咎,呼籲美國權力和平過渡。
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稱,暴亂是「由美國現任總統和其他政客煽動的暴力騷亂者對民主的攻擊」。
德國副總理朔爾茨表示,「和平移交權力是每個民主國家的基石。這是美國曾經教給世界的一課,」「特朗普通過煽動暴力和破壞來瓦解它,這是可恥的。」
此類評點可謂直指要害。輿論普遍認為,這次騷亂特朗普難脫關係。在騷亂爆發前的一次集會上,現任總統煽風點火,竭力渲染自己的總統職位正被竊取,揚言「有偷竊就不能有認輸」,鼓動極端分子「永不放棄」、 「為特朗普而戰」,企圖推翻民選結果。
客觀地看,質疑選舉舞弊本無可厚非。關鍵是,此前,特朗普及其支持者以大選舞弊為由發起了近60個試圖推翻大選結果的法律訴訟,但又空口無憑,被所有法院分別以缺少證據、違反法律原則或者違反憲政而駁回,不予立案。
不止於此,特朗普施壓彭斯利用自己主持選舉人團計票的身份否決共和黨輸掉的搖擺州的選舉人票,也被彭斯以「支持和捍衞對憲法的宣誓」為由斷然拒絕。
若是換上另外一個人,恐怕早就拱手願賭服輸了。正如德國總理默克爾所指,「民主的基本原則是選舉後有贏家和輸家,兩者都應用尊嚴和責任扮演自己的角色,這樣民主本身才能保持是贏家。」
問題是,這位商人出身的總統死不認賬,不講「武德」,肆意挑戰政治規則,不停興風作浪,利用社會嚴重撕裂,不惜訴諸暴民統治摧毀法治,攪得天翻地覆,丟盡了美利堅合眾國的臉面。
長期以來,美國民主價值觀一直受到熱捧,作為西式民主聖殿的國會山從未因大規模騷亂被圍觀。然而,天意弄人,這次國會騷亂在美國權力交接過程中堪稱史無前例,使全球頭號大國第一次成了民主的反例,一向指點江山、好為人師的圍觀者成了被圍觀者。
「民主燈塔」黯然失色觸動了西方社會的痛處。有評論指,對許許多多看到武裝抗議者強行闖入美國國會大廈現場直播的人來說,這是對世界所有民主國家的一則警告:如果這會在美國發生,那麼它也會在任何地方發生。
德國外交大臣馬斯將美國騷亂與極右勢力最近試圖闖入德國國會大廈相提並論,稱「煽動性言論導致了德國國會大廈台階上的暴力行為,現在又輪到了美國國會大廈」,「對民主制度的蔑視產生了破壞性影響。」
法國《費加羅報》在美國國會大廈遭圍困的圖片上發的大字標題乾脆用了「民主分崩離析」這樣奪人眼球的字眼。
誠如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所言,「華盛頓的景象令人震驚」。眼下,看衰美國的,不僅有外國人,甚至美國人自己也不樂觀,他們感歎時運不濟,似乎美國氣數將盡,國祚難延。
對這次騷亂,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哈斯喟然長歎,「我們目睹的是過去從未想到會在這個國家看到的景象。在一些其他國家的首都會看到,但不是這兒。世界上沒有人可能像原先一樣看待、尊重、畏懼或依賴我們。如果說後美國時代有一個開始日期,幾乎確定無疑的就是今天。」
哈斯的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國精英階層對現實的失望。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價值觀遭到了新冠疫情、政治兩極化,暴力、社會撕裂等多重因素的持續衝擊,困擾美國社會的深層次矛盾井噴似爆發,有史以來一直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憲政制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與此同時,從意大利到德國,歐洲右翼勢力的崛起成為體制的破壞性力量,不斷有人驚呼西式民主頹勢難擋。所有這些新態勢對全球地緣政治的影響值得關注,但如果就此判斷西式民主制度轉衰難免過於武斷。
美國雖然一地雞毛,但平心而論,回顧美國社會各界對這次騷亂的反應,我們還是看到了美國體制的韌性。
首先,理性戰勝了瘋狂。1月6日當晚,美參眾兩院恢復聯席會議,完成選舉人票的清點工作,次日清晨,副總統彭斯正式確認拜登獲得306張選舉人票,拜登最終被確認當選下一屆總統。
第二,同室倒戈,捍衞憲政。騷亂發生後,越來越多的共和黨人開始與特朗普決裂,其中包括特朗普最忠實的支持者副總統彭斯和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交通運輸部部長趙小蘭、教育部長德沃斯兩名內閣成員在內的十餘名官員相繼宣佈辭職。
第三,社交媒體噤聲總統。為了阻止特朗普繼續煽動支持者,Twitter、Facebook和Youtube等社交媒體先後對特朗普的社交媒體帳號採取了「迄今為止最強有力的措施」,先是禁止「轉發評論點讚」,再是直接刪除,而後暫時凍結帳號。
第四,尋求罷免特朗普總統職務。美國一些國會議員、政商界人士呼籲彭斯援引憲法第25修正案,免除特朗普的總統職務;眾議院以232:197票,表決通過對總統特朗普的彈劾案,指控特朗普「煽動叛亂」,要求解除其總統職務。
第五、企業發聲,切斷特朗普資金來源。如摩根大通表示,至少在未來6個月將暫停所有給特朗普的捐款,商業領袖、政治領袖和公民領袖目前的焦點應該是治理國家,並為那些目前最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
第六、司法追責。1月11日,華盛頓特區總檢察長卡爾·拉辛表示,他的辦公室正在考慮指控總統特朗普和其他人煽動暴力,因為他們在1月6日對集會抗議人群發表了講話,導致抗議者隨後暴力闖入國會。
第七、軍方罕見表態。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向軍隊發佈了一份由七名陸軍將軍和一位海軍上將連署的備忘錄,鮮明表達了對騷亂的態度:「言論和集會自由權不賦予任何人訴諸暴力,煽動叛亂和叛亂的權利」。
備忘錄還明確表達了對大選的態度,「根據憲法,並經各州和法院確認,被國會批准,總統當選人拜登將在1月20日宣誓就職,成為我們的第46屆統帥。」
聖經有雲:「擾害己家的, 必承受清風」。如今,特朗普已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在任期間兩次遭彈劾的總統,他本人也承認對國會騷亂事件「至少負一部分責任」。這位挑戰建制的總統即使不身敗名裂,恐怕也會聲名掃地。
由此看來,借用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之言表述就是:「美國民主是堅韌的,根深蒂固,必將戰勝這場危機。」
邱吉爾有句名言:「民主是最壞的制度,但其他人類已嘗試過的制度更壞。」對西方社會而言,此言不虛。建國二百多年來,美國對全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在創新方面,更是一絕騎塵,迄今為止,超越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其他國家。
也正是得益於雖不完美卻相當可靠的制度環境,敘利亞移民的後代才得以成為蘋果的喬布斯,南非移民馬斯克才得以成為SPACE X和特斯拉的CEO和世界新首富,也決定了特朗普及其支持者的「倒行逆施」同樣不能撼動美利堅制度的根基。
只是令人錯愕的是,這次國會騷亂事件發生後,西方一些人難棄冷戰思維,走筆行文之際不忘渲染全球威權國家領導人對美國亂象「一定處於歡欣鼓舞的情緒中」。
其實,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有歷史、文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評判一個制度的好壞,歸根結底還有看這種體系在制度安排上是否以民為本,促進發展。不論是哪個國家,何種社會制度,關鍵是要「權為民所謀」,做好自己的事,少論他人是與非,發展才是硬道理。
西諺雲:「一個人的佳餚常為另一人的毒藥。」不同社會制度優劣得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強求千篇一律恐誤入歧途。只有互相尊重、相互包容、取長補短才能實現多贏,促進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一味黨同伐異,大搞強權政治,豈不惑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