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香港抗疫展示出「低智商社會」的特質?
港人在抗疫路上,爭拗不斷。我們亦可以從港府專家的意見和坊間的討論中,發現港人有一種非常奇怪的「非黑即白」思維。港人經常傾向認為,如果該抗疫措施仍有漏洞,或不完美,就乾脆不做好了。這種思維就等同說,如果小朋友讀書不能拿到100分,就不讀也罷!
這過份簡單的想法更是「一傳十、十傳百」的在香港社會擴散開去。無論是港府專家、建制派或反對派,都瀰漫着這種奇怪的思維,暗合多年前日本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所講的「低智商社會」之特質,即所謂的:「集體智商衰退;大家一起不思考、不學習、不負責。」
在「低智商社會」裡,大家懶於思考,就算不懂得亦不肯虛心學習,只憑感覺,好惡和立場等等做決定,只人云亦云,但偏偏又不肯對自己負責,所有事情都變得過份「簡單化」。我們可以隨便舉幾個例子:
1. 近日,港府終於開始試驗小規模的「封區強制檢測」,以油麻地及佐敦的一個萬人區域為界,周末一連封閉兩天,要市民「禁足」及接受「強制檢測」。由於事前「走漏風聲」,肯定有當區的市民和商舖店員及早離開。坊間有人認為,這種「事先張揚」的「封區強制檢測」只會進一步讓病毒抗散,不做也罷,但事實並非如此。假設當區有兩至三成居民漏夜逃走,好歹仍有七、八成人留在當地並接受檢測。如果什麼也不做,便是十成人也「通處走」了。我們怎能說「封區強制檢測」只因「走漏風聲」,就不做也罷?還會使病毒擴散得更快?難道「把七至八成人封鎖」的情況,竟會相比「讓所有人都自由出入」更容易散播病毒?
2. 雖然港府拒絕了「強制全民檢測」,但也收緊了「疫廈」的定義,終於開始為多幢有疫情的大廈進行「強制檢測」。近日,有一家人多次做檢測也呈陰性,等到去醫院再檢測後才確診。坊間又有人惡意批評,認為「檢測」無效。這不就正正是「非黑即白」的謬誤嗎?
● 「快速測試」的原理和「核酸檢測」不同,雖然準確度可能不夠高,但做了總勝過沒有做。
● 即使是「核酸檢測」,如取樣出錯或病毒量不足,依然會有可能出錯的。「新冠肺炎」的病毒潛伏期很長,而且十分反覆,其他地區亦有檢測結果「反反覆覆」的例子。
● 每當測試不準確的事情發生,我們可以調查及改進,但絕不簡單的直接逃到結論,一口咬定檢測沒有用!如不做檢測,難道僅靠香港醫生的「臨床診斷」,就可以解決問題?
3. 港府抗疫專家一直也有這種「非黑即白」的簡陋思維。去年,港府曾經做過一次「自願性全民檢測」,有一共178萬人參與。那次檢測裡成功找到三十多名患者,大部份都沒有病徵。但港府抗疫專家竟然認為「全民檢測」效率偏低而不值得做!不諱言,這肯定是一個科學界及醫學界的超級大笑話。該專家認為診所找到病患者之效率更高,所以應該集中讓診所做,不應該搞什麼「全民檢測」。問題又來了:
● 有病徵的人才會到診所,所以檢測效率肯定是偏高的。但把沒有病徵的人也盡可能一併找出來,亦是「全民檢測」之其中一個目的。敢問這些診所又如何取代「全民檢測」,並找到那些沒有病徵的「隱形病患者」?
● 診所的檢測效率高,但總體檢測數量呢?全港診所醫生,能否在兩周之內提交178萬個或以上的檢測?我們明明沒有阻止西醫診所多做檢測,難道「兩條腿走路」,大家相輔相乘不行嗎?
● 「自願性全民檢測」找到三十多名患者,就算偏頗的認為這等同效率偏低,那就表示完全沒有效?就不應該做?為何不反過來研究「強制」執行?如大部份人都做了檢測,不就可以找到更多患者?
4. 第4波疫情爆發後,坊間有人建議港府推行「強制全民檢測」。港府專家居然說這建議「沒有科學根據」。有專家走出來解釋,由於「強制全民檢測」要配合「禁足至少14天」,所以在香港「不能做」。其一、為何在大陸各大小城市都可以做,近來連歐美地區都仿效了,就偏偏香港「不能做」?其二、為何一定要「禁足至少14天」?做快速測試不行嗎?只禁足3天不可以嗎?就算完全不禁足,先盡量做「全民檢測」,多做幾次,難道就沒有用?明明是做得一分,就受用一分,為何「拿不到100分」,就乾脆不做了?
由於「集體不思考」,大家都不願意多想。每當抗疫措施影響到自己,就會破口大罵。由於「集體不學習」,就算國內有抗疫成功的例子可作參考,大家也不願意參考,還高傲自大的認為對方「沒有科學根據」或「沒有效率」。由於「集體不負責」,無論是政府或市民,凡事都只計較極短期的「成本效益」,官員傾向「為官避事」,商家和市民則只顧自己眼前的利益。若自己吃一點小虧就先大力反對,完全沒有「大局觀」。
今次的疫情,足以證明香港已有「低智商社會」的特質。所謂「知恥近乎勇」,只有懂得羞恥,才能自省自勉,奮發圖強。香港各界可以藉今次疫情所帶來的教訓,好好的反省及檢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