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麟:提升行政效率 加快基建進度
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少政府工程,包括基建、建築物等進度都受阻。疫情是無可避免的「天災」,但涉及行政程序的「人禍」則可避免;政府不但應設立長遠城市發展規劃藍圖,亦要加強涉及工程的政府部門間協調。
即使未有新冠肺炎疫情,一些政府早已定好開工日期的工程也常有延誤。作為「新界單車徑網絡」一部分的元朗至上水的新單車徑,早在2008年公布推展,但竣工期經歷兩度押後,由原定2016年,先後延至2019年及2020年,最終去年尾才開放予公眾使用,期間造價大幅飊升。據土木工程拓展署去年資料,工程預算開支由當初不多於5億港元,急增至14.16億港元。
政府基建工程往往缺乏長遠規劃,依靠「需求主導」。例如興建交通基建,往往待行車量、容車量等指標顯示該區需求大增,才研究興建,屢遭外界批評「後知後覺」;2019年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發表報告亦注意到問題所在,提出要「創造容量,基建先行」,以運輸基建規劃,先創造環境容量,以釋放地區發展潛力。
港府應仿效新加坡政府,定期制訂不同社區發展藍圖。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就每五年檢討一次發展總藍圖,計劃新加坡接未來十至十五年的土地發展規劃,再按藍圖逐步落實基建,大大確保工程量穩定及提升進度,不但減少延期導致材料成本上升而超支;亦可早作諮詢,使社會預計未來規劃發展,理順來自持分者的阻力。
政府亦應簡化行政程序,讓部門跳出框框,加強溝通合作。今年新開放的海濱長廊,海濱事務委員會於工程期間就破格採取「先駁通、再優化」策略,在海濱各工程全面落成前,先開放臨海路段予行人、跑步和單車愛好者。期間多個部門都多走一步,加快項目進度。土木工程拓展署計劃該處的啟德明渠進口道工程時,就建議也包括海濱長廊,省卻了完工後交回地政總署,再由建築署招標興建長廊的冗長程序。
寄望政府未來能定期制訂長遠的規劃藍圖,並透過諮詢組織或跨部門小組,靈活調配資源,協調社區及政府部門等持分者,鼓勵各執行部門加強溝通,加快政府工程和城市規劃效率。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