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毅興:啟德發展困局的啟示 以公私合營有效落實基建先行
一個城市要發展得好,必先大力發展基建配套,古時羅馬城興起,就是因當權者完善了交通道路、水管及排污系統,才有後來「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興旺。交通網絡之外,重要程度不相伯仲的便是供水及排污系統,這方面的建設似乎長期被忽視。大家想像一下,上屆特區府提出可容人口達250萬的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如果應屬前期工程的水管及排污工程大滯後,後果可能比無鐵路無足夠巴士網絡更嚴重,因為居民根本連是否可入伙也成問題。
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項目第一階段,首批私營及公營房屋住戶,料分別於2023年及2026年入伙,可容新增人口約53,000人,但外界都關注交通等基建配套能否如期配合。需知道基建配套是發展規劃成敗的關鍵,例如經過十多年規劃的啟德發展區,仍受交通配套不足及啟德河水質問題困擾,投資該處的發展商都大失預算。早前區內的發展商就成立私人發展公司Park Peninsula,聯合向政府爭取重啟興建啟德單軌鐵路,可見對政府在基建問題上嘆慢版的不耐煩。
香港的基建發展,往往未能按照原訂的策略。北部都會區計劃涉及的五條新鐵路項目等鐵路基建,能否如期落實進度,很多人都信心不大。此外,渠務、供水等相關基建例如古洞北新污水泵房、食水配水庫等設施,預料要到2026年才可完工,這明顯未能做到基建先行。這些基建設施要不斷「趕進度」,源於政府規劃的思維邏輯缺失,相關部門往往要等有足夠人口才加快、甚至開始規劃這些設施。為免北部都會區重蹈啟德的覆轍,政府應改變上述思維,全速開展基建工程,亦應積極考慮加強與發展商合作,善用私人市場力量,加快完善區內基建。
其實目前部分項目,特區政府也有公私合作的做法,例如要求發展商負責興建毗鄰其項目的學校、車站、社區設施等。不少業界人士也建議未來北部都會區的排污供水、渠務道路等亦可採用同一做法,由附近有樓盤的發展商負責興建,事後交予政府管理,當局可在補地價或其他方面補償;發展商為了加快單位供應,相信都會樂於配合。
政府近年經常強調「基建先行」及「創造容量」兩大規劃原則,當局如可參考上述建議,加強主動統籌新界北發展的能力,大刀闊斧,引入公私營合作模式,加快發展效率,相信可確保這舉足輕重、涉及香港以及大灣區未來的發展項目不再有閃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