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珉:評美國對華科技戰
軍事實力、經濟和市場規模、全球領先的科技、美元國際地位、與盟國關係、以及文化優勢支撐著美國霸權;而美國的那些優勢正有弱化的跡象。
特朗普政府啟動了美國對華科技戰,布萊肯近日則把應對中國挑戰作爲美國外交八項優先任務之一。爲延續科技領先地位和霸權,美國仍會繼續它的對華科技戰。
美國:「進攻是最好的防禦。」
受中國技術趕超的壓力,美國政府通過減少對華技術轉移和交流、減少中國參與科技增值活動、減少中國產品在西方市場份額,來阻礙中國產業升級和研發新技術。
那能給中國發展製造障礙,卻無助解決美國國內結構性的經濟問題。
1977至1982年間,道瓊斯指數在800至1000點間徘徊,現在則可達三萬一、兩千點。以當年美元而不是購買力來計算,美國2020年的GDP是1980年的7.1倍。美國出口的全球佔比更從1980年的11%下跌至2020年的8.8%。
美式資本主義過度維護資本利益,創新只是資本增值的工具。生產資料配置對促進創新和實體經濟增長的力度不夠,美國國際競爭力因而下降。
日前,特朗普出席美國保守聯盟的「政治行動大會」,受到熱烈歡迎。他對暴徒衝擊國會山所起的作用至今尚未被追究,激烈的黨爭仍主導美國的政治生態,國內嚴重分裂也沒有解決的跡象。
美國政府行使權力阻礙中國創新發展和產品競爭有違市場規律。短期內,美國兩黨卻仍會通過反華向選民顯示自己比政敵「更愛國」,科技戰一時間停不下來。
不同於特朗普,民主黨政府企圖拉攏盟國參與對華科技戰。而通過內地電商網購,卻不難感受到歐洲與中國貿易正在迅速發展。
在中美國力越來越接近的當下,各國都有本國的利益,也看到美國國力不濟,內亂持續,外交政策難以延續,美國在對華科技和貿易爭中拉幫結派比過去難多了。
中國創新:理性規劃 + 市場活力
中國與前蘇聯不同:中國通過發展經濟帶動國家崛起,前蘇聯則通過強軍而成爲超級大國;發展模式卻使得美國犯難與中國一爭高下。
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是維持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工具。中國發展創新的特點之一是國家能理性規劃研發活動。
西方經濟學者認爲計劃經濟能給一個國家提供較好的基建設施,現在我們看到理性規劃也能給中國提供良好的創新環境。
美國出版的經濟學教科書把美國生產芯片的相對競爭優勢作爲全球化的案例,現在卻要用芯片來卡中國通訊設備、人工智能和機械人等製造業的脖子。
爲解決這一問題,有報道指中國計劃5年間對半導體領域投資10萬億元人民幣。短期進行那麼大規模的投資,不論資金來自政府財政、私營部門、還是融資,理性規劃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中國實現芯片國產化後,美國芯片生產企業未來的市場份額必定會萎縮。
其次是中國市場在理性規劃下仍然充滿活力。近年,中國社會提高了凝聚力,政府也加強了價值觀和政策推廣的力度。
從內地製作的電視劇卻可以看到,政府積極推介古今的企業家精神。社會「向錢看」的風氣依然存在,大家都想賺錢,市場活力在新時期內就能保持旺盛,也使創新有了無形的動力。
正是理性規劃加市場活力使中國創新得到迅速的發展。當然,內地也有充裕的資源和廣大的市場。而上述因素成就了中國的創新發展,也是中國當前應對美國科技惡意競爭的底氣。
中美科技競賽是兩國經濟機制的比拼。如果美國對華科技戰會持續至分出高低勝負才能結束,那麼在10年甚至更短時間內,世界或許能看到美國人的回心轉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