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訪:李義虎談兩岸 動蕩後的盤整
李義虎代表兩會期間在國務院新聞辦中外記者會上
李義虎在擔任第十二屆人大代表時,參加委員長工作報告徵求意見的會議。
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代表團訪問法國時,李義虎與法國前總理、前副議長拉法蘭交流
李義虎作為廣東團全國人大代表參加兩會。
李義虎與本組全國人大代表一起討論議案。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在兩會期間接受中評社專訪,解讀了政府工作報告的涉台部分,回顧和展望了兩岸關係與台海形勢在過去一年中發生的變化和新一年的走勢,分析了今年民進黨當局大陸政策的重點,以及拜登政府上台後對台海局勢的影響。李義虎還談到了「十四五」和2035遠景目標對兩岸關係的重要意義。
李義虎表示,去年,在受政策因素、疫情因素、美國因素和安全因素的影響下,兩岸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嚴峻,台海局勢出現了少有的緊張,出現了不斷碰觸底線的事態,各方存在着底線上的較量。由於兩岸三方今後一段時間都是「內」重於「外」,所以,今年兩岸關係和台海形勢的特點有可能是動蕩後的盤整。
談到民進黨當局的大陸政策,李義虎指出觀察的重點有:一是蔡英文及其當局對「九二共識」的態度;二是蔡英文當局在「修憲」方面的具體動作;三是今年民進黨當局對兩岸交流的政策和做法。今後台海局勢的演變將對民進黨當局有越來越大的壓力,如果台當局識時務,就應該認識到需要改變路線立場、調整政策基點。
關於拜登上台對台海局勢的影響,李義虎指出,雖然拜登的對台政策還未最後定型,但其對台政策的基調是「維持現狀」,希望兩岸保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局面,但他會借台海議題作為其與中國進行「戰略競爭」的手段,以及對中國施加壓力的籌碼。他認為,未來美台關係有政治和安全兩個方面的風險點。
最後,李義虎分析,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2035遠景目標的開局之年。這給在5到15年開外考慮解決問題提供了頗有縱深的時代背景,它將全面夯實、鞏固、底定民族復興、國家統一的歷史大勢,也就是「時與勢在大陸一邊」的各種條件會進一步築牢,底定最終解決台灣問題的根本性條件。這是觀察中美關係與台海局勢的最基本的時代背景。
以下為專訪全文:
中評社:李克強總理3月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受到高度關注,請問您對報告中的涉台部分如何解讀?
李義虎: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台部分將近120字,是現場獲得的30多次掌聲中非常響亮的一次。我對此有四點解讀。第一是與往屆相比,對台部分的論述有不變的地方,有調整的地方。不變的是「我們要堅持對台工作大政方針」,這句話在近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台部分都有,是統領這一段落的主軸。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大政方針」與一般對台政策的區別,二者的關係是統領與被統領的關係。
第二是這次在「大政方針」後緊接着的一句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大家也許還記得,去年報告在現場宣讀時,對台部分沒有「九二共識」、和平發展,一時引起注意和廣泛議論。但後來李克強總理吸收很多代表的意見,在最後定稿,也就是公開發表稿上又加進了「九二共識」、和平發展。我手上就有去年總理報告的兩個版本,一個是現場版,一個是附有總理親署致代表信(答覆說明修改理由)的發表版。今年這句話說的比較全、比較肯定。
第三是對台部分還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很有針對性,就是「高度警惕和堅決遏制『台獨』分裂活動」。這句話針對目前島內政局演變和台海局勢的演變。「警惕」和「遏制」放在一起,表明既有政策預警,又會有政策行動。
第四是在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祖國統一、反對「台獨」等對台政策基本意旨之下,大陸也會大力推動促進兩岸交流合作、融合發展,落實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對台工作的空間仍然很大。
中評社: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中,兩岸關係和台海形勢發生了哪些重要變化?
李義虎:去年對於兩岸關係來講是不平凡的年份。由於台當局不接受「九二共識」,在島內推行「漸進式台獨」路線,也由於美國前政府加大挺台力度,並存在美國大選、島內「修憲」及新冠疫情等不確定性因素,兩岸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嚴峻,台海局勢出現了少有的緊張。所謂「更加複雜嚴峻」,是出現了不斷碰觸底線的事態,各方存在着底線上的較量。
接下來,可以從去年特有的政策因素、安全因素、疫情因素、美國因素等做一些分析。
在政策因素方面,蔡英文連任後仍然不接受「九二共識」,在兩岸政策方面並沒有提出帶有善意的主張,反而多有觸碰兩岸底線、大陸紅線的言和行。如年初多次說「中華民國台灣」,明確抗拒「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在就職講話中明確表示其施政重點是「修憲」、「憲改」,對訪台的美國副國務卿露骨表示「要邁出歷史性一步」。在推行「台獨」路線方面,演奏了執政謀「獨」、借疫謀「獨」、倚美謀「獨」的交響曲。
民進黨執政是控制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及軍隊、情治單位的「全面執政」,它利用自己的執政優勢同樣掌控了主流媒體和教育機構。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台當局逆歷史潮流而動,在不接受「九二共識」、推行「漸進式台獨」的同時奉行兩岸對抗的政策,致使兩岸間不僅官方半官方的聯繫中斷,而且民間交流也受到限制。
當然,蔡英文推行的「台獨」基本上是漸進式「台獨」,對於急獨派搞的「激進式台獨」她還是有所顧忌。去年5.20前急獨派推出「制憲公投」對蔡施壓,但其心中明白這種「激進台獨」只能激化大陸「武統」而帶來災禍,因此她在5.20前親自壓制下這種「激進台獨」,被輿論認為是對急獨派的冒險之舉踩剎車。
尤其是在兩岸交流政策部分,蔡英文當局通過《反滲透法》製造「寒蟬效應」,特別是推出不少限制和扼殺兩岸文化、教育和人員往來的政策措施,對兩岸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正常的人員往來橫加限制和禁止,明目張膽地阻擾兩岸交流。與此同時,打壓島內統派人士,打壓主張兩岸交流、主張和平發展的人士。這些倒行逆施使兩岸存在經濟脫鈎、文化斷鏈的可能,加劇了兩岸關係緊張惡化。
疫情因素是去年的特殊因素。新冠疫情暴發後,台灣當局和民進黨政要頻繁使用帶有侮辱性的和有偏見的「武漢病毒」、「XX肺炎」等詞匯,如民進黨主席卓榮泰直呼「新冠肺炎」,「行政院長」蘇貞昌更是在公開場合和臉書中稱「中國武漢病毒」,借機抹黑大陸,強化「逢中必反」意識,也加劇了兩岸緊張。此外,台當局還禁止向大陸出口口罩,阻擾在鄂滯留台胞返台,一度引起兩岸的輿論漩渦。這些都極大惡化了兩岸關係,惡化了兩岸民眾情感,成為兩岸關係緊張惡化的重要因素。
就美國因素方面,去年5月20日,美國政府發佈了《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方針》,這是美國歷史上首份綜合性對華戰略,試圖全面調整對華戰略,為維護霸權地位遏制中國。美國對華戰略定位的調整,使中美戰略競爭態勢提升,加之有選戰需要,特朗普政府對華實施全面遏制、極限施壓,導致去年中美關係深度惡化,打「台灣牌」更加頻繁。5月,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就職連任,蓬佩奧公開表示祝賀,成為40餘年來首位公開祝賀台灣地區領導人就職的現任國務卿,影響極為惡劣。8月和9月,美衞生部長阿歷克斯·阿扎和國務院副國務卿克拉奇先後訪台,是1979年以來最高級別內閣成員和國務院最高官員訪問台灣。美台勾連出現一個小高潮。
美方還力挺台灣當局「借疫入衞」,鼓勵台當局「以疫謀獨」。疫情期間的3月,特朗普簽署國會通過的「台北法案」,該法案主旨是支持台「國際參與」。去年,美不僅支持台成為世界衞生大會(WHA)的觀察員,而且還支持台加入世界衞生組織(WHO),鼓勵其通過「雙參與」實現「以疫謀獨」的目標。因此,美挺台動作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支持其對世衞大會和世衞組織的「雙參與」。這也被台當局做文章,號稱美台關係有「新突破」。
正是在特朗普、蓬佩奧等的慫恿縱容下,蔡英文當局奉行「親美抗中」政策,高度配合美國印太戰略,借機加快擴展所謂「國際空間」,幻想在美支持下擠進世衞大會、甚至世衞組織,「以疫謀獨」。這也成為致使兩岸關係高度緊張、台海局勢惡化的原因。
就安全因素來說,去年,台海地區安全角勢有所惡化。美軍艦連續8次穿行台灣海峽,多次舉行針對中國大陸的「雙航母演習」。6月9日,美國海軍一架C-40運輸機從日本沖繩軍事基地起飛,從基隆東北角飛進台灣陸地上空,最後在台南外海離開台灣本島,這架美軍軍機有意在台島陸地上空飛行,挑釁意味濃厚。這次行動引人注意的地方,關鍵不是飛機而是航線,航線在台灣當局劃定的所謂「領空」之內,12海里之內。這一行動是美國對大陸的挑釁性行動,加劇了台海地區的緊張。此外,美國表示要幫助台灣發展軍力特別是不對稱戰力,美國售台武器存在過線的問題。可以說,美國的售台武器問題一直是造成台海地區不穩定的重要外部因素,而其在該地區以多種形式炫耀武力顯然是想「威懾」中國大陸,干涉和遏制中國大陸維護自己領土主權的行動。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展現捍衞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也為了震懾和遏制島內「台獨」的逆流,顯示大陸追求國家統一的意志,去年大陸軍艦軍機繞台也比較頻繁,軍演的實戰化程度在提高。
中評社:您對2021年兩岸關係和台海形勢的走勢或特點有哪些預判?
李義虎:今年兩岸關係和台海形勢的特點有可能是「動蕩後的盤整」。
其原因在於:第一,前面說過,去年兩岸關係和台海形勢總的特點是「更加複雜嚴峻」、「動蕩起伏」,甚至出現多次「底線碰撞」。也就是說,兩岸三方,即美中台的某些做法都屬於危機的臨界。然而,形勢的發展演變是螺旋式的,在這之後對各方來講都會有幾個月的「再觀察期」或者說是「空窗期」,以便進行適度盤整。
第二,去年的形勢表明,蔡英文當局在台海局勢上的某些判斷上是有失誤的,包括她低估大陸方面的決心和懲罰性措施的效果、過度高估美國因素並過分採取「倚美抗中」政策、對美國大選押錯寶,特別是最後一點很可能使她不受美國新政府的待見。因此,她可能還要看看拜登政府會採取什麼樣的對台政策。再加上,台灣朝野政黨都在為明年的「九合一」選舉做部署,所以內部議題是島內各勢力攻防的重點。
第三,拜登政府剛上台,首先需要處理所謂的「四大優先事項」,包括恢復經濟、疫情防控、彌合種族裂痕、應對氣候變化,這些多是國內問題,其對華政策尚處於評估、調整和確定中,他的對台政策將在對華政策確定後才明朗。
第四,今年是大陸「十四五」的開局,也是2035遠景目標開局,所以今年兩會將做的不僅是五年的規劃,更是15年的規劃,大陸所關注的重心是開好局、起好步,這必將為最終解決台灣問題奠定下最堅實的基礎,創造最終解決問題的一切條件。這一點應該是今後兩岸關係發展和台海形勢演變的決定性因素,決不能低估它的意義。
也就是說,兩岸三方都是「內」重於「外」,所以,今年兩岸關係和台海形勢的特點有可能是動蕩後的盤整。
當然,對兩岸關係和台海形勢的走勢或特點做出預判,還需要高度注意島內政治結構和政治生態如何進一步演化、蔡英文當局所要推動的「修憲工程」到底有什麼內容,「修憲」到底會有什麼樣的具體動作。再有,還有一個很值得重視的問題,就是今後「漸進式台獨」與「激進式台獨」是否會合流?前不久,「時代力量」要求台內政部門評估更改所謂「國徽」的提案,在民進黨全部民意代表附議支持下獲得通過。這是「時代力量」跟島內激進勢力相互利用所做出的挑釁動作,雖然它顯然是在上演一場鬧劇,主要目的是撈取政治私利,但我們須保持警惕和關注,因為去年和今年都有島內急獨派在搞「激進式台獨」的動作。民進黨當局利用執政條件推行的「漸進式台獨」與島內社會上有人推動的「激進式台獨」,在形式、策略和手段上有所不同,但最終目標都是要實現其「台獨」目標。必須警惕、防範並加以反制的是,這兩股「台獨」逆流是不是要合流,如果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勢必在台海地區造成極為嚴重的事態。
中評社:在您看來,民進黨當局2021年的大陸政策有哪些重點和節點值得我們關注?
李義虎:應該說,目前台海局勢的現狀對民進黨當局是有很大壓力的,今後局勢的演變也將會有越來越大的壓力。如果台當局識時務,就應該認識到需要改變路線立場、調整政策基點;執迷不悟者則畫地為牢、自陷困頓。
觀察民進黨當局大陸政策的重點,一個是蔡英文及其當局對「九二共識」的態度。民進黨當局迄今不承認不接受「九二共識」,破壞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造成了兩岸關係的持續緊張和惡化。在某種意義上講,在「九二共識」面前,民進黨採取的是反歷史主義和反功能主義立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也沒有正確認識到「九二共識」及其意涵的根本性作用和巨大功效。因此,我們所說的識時務者,其實是認識到「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也認識到它的重要作用和價值。
第二個是蔡英文當局在「修憲」方面的具體動作。蔡英文就職講話強調所謂「修憲」、「憲改」的重要性,並在「立法院」成立「修憲委員會」,作為主要平台,就「讓攸關政府制度、以及人民權利的各項憲政體制改革議題」進行對話,加以推進。對於我們來講,關鍵是「修憲」的議題是什麼?是「優先推動18歲公民權」,是「憲改廢監考」,還是會觸碰「統獨」議題?這要看蔡英文當局「修憲」的具體動作。最近,台立法機構將啟動所謂「修憲工程」。當然,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其「修憲」動作尚不敢碰觸乃至於激發「統獨」議題,民進黨黨團就表示,如果涉及到敏感議題,民進黨將不會走「極端主張」。但「修憲」和公投歷來都有兩重性,也就是存在兩種可能性,即「統獨」議題還是非「統獨」議題;民進黨所推動的「修憲工程」的基本路數是先行降低「修憲」門檻,為今後改變或提升「修憲」議題鋪路,創造先行條件。而這裏面就埋藏着「漸進式台獨」和「激進式台獨」合流可能性。對此,國台辦發言人前幾天指出,我們高度關注有關動向,堅決反對台灣任何「修憲謀獨」行徑,包括為謀「獨」打開方便之門。這一立場態度是一貫的、明確的。
第三個是今年民進黨當局對兩岸交流的政策和做法也是一個考察指標。蔡英文第二個任期在大陸政策上的一個顯著做法是推出一系列的干擾、阻擋、破壞兩岸正常交流的立法和政策,這是導致兩岸關係深度惡化的直接觸媒。最近,台灣當局的「國安團隊」包括陸委會的負責人都做了較大幅度的更換,但台灣當局將採取什麼樣的兩岸交流政策仍需要進一步觀察。兩岸交流不是單方面的事情,需要雙方互動;兩岸交流也不僅僅是當局之間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民間之間的交流互動。當然,這給觀察台灣當局的大陸政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角度和指標。
中評社:台灣陸委會主委邱太三近日表示,兩岸交流勢必要恢復,期待未來兩岸能夠「春暖花開」。您如何評價這一表態?這說明民進黨當局的大陸政策可能發生了什麼變化?
李義虎:邱太三的表態,僅從字面意義上講有點積極性,聽起來似乎也是好聽的。比如他說面對後疫情時代,要讓兩岸恢復交流,包含如何健康有序地來做推動。他說:「這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期待,我們一定會全力以赴。」他還強調,最近這段期間,有很多兩岸的好朋友向他傳達,期待兩岸關係能夠春暖花開,帶着大家的期許,他將與團隊一同努力。
但如果真的想改善兩岸關係,期待兩岸「春暖花開」,就必須回答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對「九二共識」的態度。對這個要害問題,邱太三似乎沒有回答,還有幾句辯解的話。他稱,兩岸對於「九二共識」的內涵有不同的解讀,大陸「加上新的加註後,引發部分台灣民眾無法接受」。
近來,在現實壓力和心理壓力都很大的情況下,台灣當局確實有可能部分地調整其大陸政策,比如對兩岸交流的政策、使用措辭方面,也就是在功能性領域的政策中,可能會改變或弱化去年那種帶有「敵意」的做法。但是,最主要的是,「換人更要換腦袋」,不是看你在陸委會方面任用了什麼人,而是要看你採取和執行了什麼路線、什麼政策,尤其是對「九二共識」的基本態度。之前不是也由所謂「大陸通」陳明通擔任「主委」麼,但這幾年下來是什麼情況大家都很清楚。因此,台灣當局若識時務的話,就應該承認、接受「九二共識」及其意涵,在兩岸政策上做出有誠意的表示。
中評社:邱太三還表示,未來會努力讓冰凍已久的兩岸關係重啟對話。此前,蔡英文在近期公開講話中也多次提到願意促成兩岸對話。應該如何理解民進黨當局相關表態的意圖?在您看來,兩岸關係要如何破冰和重啟對話?
李義虎:近來,蔡英文、邱太三確實使用了若干軟性詞匯,邱太三表示「會努力讓冰凍已久的兩岸關係重啟對話」,蔡英文也說「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這並不是他們主觀上的「覺悟」,而是客觀形勢使然。它確實從一個側面說明,大陸在綜合實力十分強大的基礎上,已經具備在台海地區的強大造勢能力;對台政策工具箱裡的選項更多、也更能拿得出來一些讓人有感、有結果導向的措施。當然,也與美國拜登政府上台後的一些政策性表態以及客觀產生的牽製作用有關。因此,最近蔡當局的某種軟化有其被動因應與無奈的一面,他們無法再往下承受兩岸關係惡化的結果了。
應該說,誰都心知肚明的是,要想讓兩岸關係破冰和重啟,最主要的是必須承認、接受「九二共識」,以此確立雙方關係的政治互信,才能開啟所謂對話,達到改善和推進兩岸關係的目的。回顧歷史能夠清晰看到,「九二共識」和「一國兩制」實際上是大陸對台灣做出過的兩次重大讓步,是「求同存異」精神的真正所在,但「九二共識」不等於「一國兩制」,民進黨當局在這方面有誤導島內民眾的政治操作,也是利用兩岸間信息不對稱、不充足的情況來破壞兩岸關係、包括扭曲民眾心理的惡性操作。必須講清楚的是,「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它標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錨定了兩岸政治互信的堅實基礎。這個問題無法含糊、也含糊不了。而且,在兩岸現實面前,不要抱不切實際的幻想,就是誰都不要矯情。
中評社:您認為,拜登上台會分別對美台關係和台海局勢產生什麼影響?在未來的1-2年內,對中國大陸來說,美台關係是否存在哪些風險點?
李義虎:事實說明,無論是特朗普還是拜登執政,中美關係是影響台海局勢和美台關係最重要的制約因素。因此,首先需要看拜登上台後美國將採取的對華政策,而對華政策將帶動他制定和實行什麼樣的對台政策。
在涉及中國定位時,拜登使用了「戰略競爭對手」、「最嚴峻的戰略競爭對手」等措辭,國務卿布林肯強調中美是「對抗性與競爭性的關係」,「這種關係越來越帶有敵對性(adversarial)的一面」。當然,拜登、布林肯等表示「在符合美國利益的情況下也準備與中國合作」,例如在氣候變化等領域。
那麼,拜登及其幕僚近來頻繁使用「戰略競爭」一詞是什麼意思呢?主要表達三種意思:一是中國是「最嚴峻的競爭對手」,但不是「敵人」,俄羅斯才是「主要敵人」;二是中國是「主要威脅」,中美要進行「最激烈的競爭」,但美國不跟中國進行冷戰;三是拜登本人表示「在符合美國利益的情況下也準備與中國合作」。由此,大致形成拜登語境下的「戰略競爭」,其中比較顯眼的形容詞有「嚴峻」、「激烈」、「長期」、「高強度」。那麼,在這些形容詞遮掩下的「戰略競爭」究竟有什麼核心含義和特點,又與特朗普語境下的「戰略競爭」有什麼異同?
雖然拜登政府的全球戰略包括對華政策尚在形成之中,但歷數拜登就職、國務院、慕尼黑安全會議和G7等重要講話,可以看出:拜登所說「戰略競爭」的根本目標是要繼續保持美國的霸權地位,包括在同盟體系中的霸主地位,在國際組織等多邊框架中的領導地位,對國際規則與價值的主導地位。總的來講,就是美國仍然要掌控國際秩序,如果遇到「戰略競爭對手」,美國要在「戰略競爭」中取勝。至於今後的中美關係,有人說是「遏制加競爭」或「遏制加競爭加合作」,有人說是「競爭加合作」(簡稱為競合關係),我則認為最大可能將是強競爭、弱合作的基本取向。
在此之下,拜登所說的「戰略競爭」有兩個特點,一個是「高」,一個是「巧」。
第一是「高」。拜登對中國展開的「戰略競爭」將集中在高位階、高政治領域,而不是簡單的「全方位、全政府」極限施壓。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緊盯高經濟、高科技問題。在經貿問題上,拜登會接收特朗普的部分遺產,但這方面的「戰略競爭」不再是簡單訴諸貿易戰,而是更多通過貿易規則、協議承諾、多邊框架來施壓。所謂「高經濟」更包括監督與干預國內經濟與貿易體制的結構性改革,要求取消國家補貼,以及與盟國一道重組供應鏈等。二是突出高政治議題。民主黨一向強調價值觀因素,看重人權與民主議題,民主黨在國際上力推「人權外交」,也擅長搞顔色革命。拜登兩位重量級幕僚坎貝爾和沙利文曾撰文認定「中國最終對美國的意識形態挑戰將超過前蘇聯」。拜登政府在相關議題上對中國的攻擊性會更強,中美戰略競爭中的價值觀之爭可能升高。
第二是「巧」。拜登要進行的「戰略競爭」將集中在重點領域,打出組合拳。拜登團隊表示要實施「更加精巧的大國競爭戰略」,與中國、俄羅斯等大國進行的是「精準、靈巧的競爭」,通過提高戰略信譽、控制競爭成本、優化利益來護持自己主導的國際秩序。
在此背景下,拜登所採取的對華政策手段和做法有可能理性溫和的成分多些,行為的預期性也強些。跟特朗普極限施壓亂打一氣的做法不同,拜登會精心選擇議題,突出重點,保證美國的主動和收益。但另一方面,他將使用多方面的手段和方法,多管齊下,很可能也難以應付。在國際關係中,民主黨擅長打組合拳,可以預期拜登將在一些重點領域對華打出組合拳,而非過去的單挑。在這個背景下,美國將會借香港、台灣、新疆等議題對中國施壓,台灣問題顯然仍是一張牌,是一個可以借題發揮的選項。
雖然拜登對台政策尚未落定,但就其走向來說值得注意的是:
一是拜登政府表示仍然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儘管民主黨的競選綱領罕見地對一個中國政策隻字未提,但拜登上台不久就通過重要幕僚如艾利森和國務院發言人明確作出上述表達,他自己也表示過類似的意思;同時,美方也明確向台灣方面傳達了不能搞「台獨」的意思,顯然是劃出了紅線。
二是美國政府仍然堅持近年來執行的挺台政策,仍然會繼續打「台灣牌」,但打牌的頻率和力度很有可能降低,方式會有重要的調整,即使打也不會像特朗普、蓬佩奧那樣亂打一氣。不過,拜登、布林肯等反覆提到大陸所謂對台脅迫、擠壓,就此做出了強硬表態。布林肯甚至表示面臨所謂大陸武力解決要對台灣予以軍事保證。因此,值得關注的是美方對所謂「武力攻台」問題,也就是「武統」問題的態度。
三是一個十分值得注意的情況,就是拜登對《與台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的態度。拜登多次強調《與台灣關係法》的重要性,他甚至認為沒有必要搞那麼多的立法,在台海真正起作用的是《與台灣關係法》。而且,去年民主黨大會通過的政綱不再提一個中國政策,但卻把《與台灣關係法》放在了重要位置。特朗普任內通過了很多涉台法案,比如「台灣旅行法」,「台北法案」,但是從拜登過去的表態來看,拜登一直認為有「與台灣關係法」就夠用,不需要再弄更多的法。因此,除了一個中國政策,《與台灣關係法》是影響拜登政府對台政策的重要因素。
當然,面對國會已經通過的諸多立法,拜登可以採取拿來主義的做法,因為這些法律本來就墊高了美對台政策的基礎,增添了對付中國的籌碼,可順手牽羊地選擇性利用。此外,「六項保證」是美國兩黨都強調的,拜登也會把它拿來跟《與台灣關係法》一道作為美台關係的基礎,作為干預台海局勢的依據。
雖然拜登的對台政策還未最後定型,但其對台政策的基調是「維持現狀」,希望兩岸保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局面,但他會借台海議題作為與中國進行「戰略競爭」的手段,以及對中國施加壓力的籌碼。
至於最近學界有「中美共管論」、「拜登對台政策回歸論」和「重啟論」,我都不太同意,因為它們都是不可能的。這些觀點對十幾年來中美關係、美台關係演變的過程脈絡,對中美關係、美台關係演變所產生的結果,都沒有弄清楚。必須強調,現在中美共管的條件已經不存在了,只有小布殊時期可以,那時具備「共管」的條件,現在再提就純粹是刻舟求劍、緣木求魚。「回歸」和「重啟」也是不現實的,拜登的對台政策還是會有一些他自己的東西,更重要的是中美關係、美台關係、兩岸關係和整個國際形勢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天時地利人和都跟過去不一樣了。
關於美台關係的風險點,我認為,有政治和安全兩個方面的風險點。政治方面,就是拜登政府如何打「台灣牌」,是否會使美台關係在政治上有所升格,這種升格不是指美方違背它所說的、所堅持的一個中國政策,而是在其他方面,比如擅長打民主牌、強調價值觀的民主黨政府,會不會從價值觀聯盟的角度支持台灣、力挺台灣;又如,在台灣參與「國際空間」問題上,支持它參與WHA、WHO或其他國際組織、國際大會,這有可能從「外線」影響到一個中國政策。
在安全方面,主要是美國軍艦軍機繞台的問題,跟大陸軍艦軍機是否會有摩擦,或者大陸加大繞台力度和頻率後,美方對大陸的態度變得更強硬。還有就是台海與南海、東海的「三海聯動」問題是不是會在某個時候變得比較突出。這對大陸方面來講都是有隱患的問題,也是風險點所在。
中評社:今年是大陸「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去年年底,大陸出台了關於「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您認為,大陸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對兩岸關係有何重要意義?
李義虎: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2035遠景目標開局之年。這給在5到15年開外考慮解決問題提供了頗有縱深的時代背景。尤其是,這15年將是中國大陸綜合實力、現代化程度、社會進步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時期。它將全面夯實、鞏固、底定民族復興、國家統一的歷史大勢,也就是「時與勢在大陸一邊」的各種條件會進一步築牢,底定最終解決台灣問題的根本性條件。
當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務是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為2035年遠景目標開好局、起好步。這是一種戰略考慮,也是今後推進任何工作、解決任何問題的前提和決定性條件,這也包括台灣問題。「十四五」、2035目標在「戰略機遇期」中佔有最關鍵的位置,其成功實現將使中國崛起、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大勢不可逆轉,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再去阻擋;這也意味着,15年內我們能夠概括解決過去所面臨過的很多難題,包括台灣問題。
因此,要關注十四五開局、2035年目標對台海形勢的影響,要創造最終完成統一的歷史大勢。這是觀察中美關係與台海局勢的最基本的時代背景。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時代主題和歷史方位做出重要判斷,即「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我們仍然處於戰略機遇期」。這是我們考慮對台政策和解決台灣問題的根本性指針。新發展理念特別強調「要有系統思維,統籌好、把握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就此,我們不能就台灣問題說台灣問題,在對台研究上要破除「孤島思維」,要有戰略視野、全球格局、辯證思維。要把握時代主題,要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對台政策領域。而最根本的,還是要強調,只要理順國家戰略與對台政策的關係,我們就會創造條件讓大陸「時與勢」再度強化,主導國家統一的歷史大勢會更加明朗、強勁、確定。
中評社:汪洋主席在今年的中央對台工作會議中多次強調,要堅決遏制「台獨」分裂勢力挾洋自重、謀「獨」挑釁。對此應如何理解?大陸會如何落實?
李義虎:中央對台工作會議雖然是年度會議,但它是非常重要的會議,常常對觀察中央對台政策具有很強的指標性意義。汪洋主席在這次會議上指出,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台海形勢更加複雜嚴峻,對台工作面臨風險挑戰。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積極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持續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也正是在這次會議上,他強調「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台海形勢仍然嚴峻複雜,對台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變化,『時』和『勢』始終在我們這邊」。
島內存在着「漸進式台獨」和「激進式台獨」,但不管它們採取什麼形式、路徑,都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障礙和威脅,是國家統一的對立面。蔡英文當局在兩個任期中,號稱以「維持現狀」作為處理兩岸事務的最高原則,但卻利用執政方便在島內大力推行「漸進式台獨」、「去中國化」,造成島內社會撕裂、兩岸緊張。雖然蔡英文推行「台獨」的方式和步驟跟陳水扁的「激進台獨」有所不同,但其有兩個做法更值得關注和警惕,一是「借殼上市」搞「台獨」,二是挾洋自重謀「獨」挑釁,其倚美抗中、挾洋自重的程度甚至比陳水扁還嚴重。這些既具有欺騙性,又具有危害性,實際上給兩岸關係造成了破壞性影響。
去年連任後,蔡宣示性地強調,推動「憲改」是第二任期的施政重點,雖然她並未確認具體的「修憲」議題,但明確表示將涉及「攸關政府制度以及人民權利的各項憲政體制改革議題」;也就是說議題涉及面比較廣,都跟「憲政體制」有關。正是在所謂「修憲工程」加足馬力時,島內分裂勢力借「修憲」、「憲改」議題有再次出擊之勢,搞出「制憲公投」、「正名」、「兩岸關係條例」刪除「國家統一」等花樣;接着又有一輪提出「廢監考」、「邁向國家正常化」、刪除「固有疆域」、「刪除省級機構」、「降低修憲門檻」等「修憲」提案,甚至急獨派如辜寬敏、張燦鍙還要推動新「憲法」。到本屆「立法院」第一會期結束,朝野「立委」共提出43項「修憲案」。
對於島內分裂勢力借「修憲」、「憲改」、「公投」等名目推行「實質台獨」,我們要採取實際有效的措施和步驟,反對和遏制島內出現的各種形式的「台獨」逆流。反對和遏制「台獨」不能僅僅在口頭上喊,更要在行動上做。要有具體的、管用的措施,在政治、法律、外交、軍事以及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形塑強有力的手段。同時,根據不同形式「台獨」的特點,採取相應精準和有效的反制、制裁措施。
正如汪洋主席所說,「要堅決遏制『台獨』分裂勢力挾洋自重、謀『獨』挑釁,充分展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決心意志,決不允許任何人任何勢力以任何方式把台灣從祖國懷抱分裂出去」。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