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寧:170億元回購如何比用來買產更有意義
踏入2021年,李澤鉅領導的長實(1113)動作頻頻,一個月前以接近市場上限的估值、102億元奪得集團首塊啟德地皮;日前長實宣佈,以170億元的股份代價向李嘉誠基金會收購持有四間基建公司的股權,繼而再以170億元回購長實的股份,誠哥家族為首的大股東將有機會不花分毫,便可將其於長實的股權,由35.99%增持至最多的45.03%。市場當然不會輕易相信回購股份是「為股東提供一個可按高於股票現行市場價及成交量套現之機會」,有分析認為誠哥部署私人化長實,甚至又認為誠哥正準備撤資,筆者不是誠哥肚裡蛔蟲,但可以肯定的是,今次李澤鉅的財技將令長實公眾股東的股數及每股的「含金量」都有所減少,對往後不論增持還是私有化,均利多於弊。
今次的財技主要分兩部份,第一部份是長實向李嘉誠基金會收購4項分別位於英國及荷蘭的基建業務權益,作價170億元,但基金會不收現金,而是按每股作價51元,收長實發行約3.33億股作為收購代價,因此誠哥家族的持股量將一下子由35.99%增加到41.3%,突破了上市規則中大股東每年2%自由增購權限制,而誠哥不想按例提全購,因此需要獨立股東通過才可進行。
作為股東,通過與否主要睇cost and benefit,先睇benefit,長實今次收購的4個項目分別為UK Power Networks及Northumbrian Water各20%,以及Dutch Enviro Energy及Wales & West Utilities各一成股權(長實本身亦持有後三者部分經濟權益),主要都是公用、基建資產,唔太sexy,基金會為增加吸引力,保證在2021及2022年度上述公司每年分派不少於9.1億元現金予長實,長實亦講明會將從收購項目所收到的現金,以股息形式全部分派予股東。記得股壇老江湖教落,收購資產有兩年盈利保證的都要小心,第三年通常會「走樣」,他那句「真係筍嘢就唔駛畀兩年保證盈利啦」言猶在耳。
至於170億元的cost,因為以股支付,本來小股東應該唔會肉痛,但問題在於每股定價51元,51元本身是中性,可以是較長實過去10個交易日平均收市價46.37元溢價10%;亦可以與長實去年底的NAV96.02 元相比,那就折讓約 47%。又本來,基金會收股票,作價高低與小股東關係好似唔太大,但由於有170億元這個指標,發行價愈低,代表要發行更多股票去籌夠170億元,即係誠哥家族可以獲更多長實股票的同時,公眾持股比例將會減少,由64%降至58.7%。
至於第二部份,長實會向股東以每股51元回購最多3.33億股以作註銷,若未能從股東手上回購,差額將於市場回購補回,回購的金額同樣是170億元。長實管理層解釋,回購的目的是避免股東持股遭攤薄,也可以為有興趣的股東提供一個高於股票現行市價的套現機會。若果回購方案完成,誠哥家族的持股將進一步由41.3%增至45.03%,收取的股息增加之餘,公眾持股比例亦由58.7%降至54.97%。
更妙的是,公眾股東的股數減少了3.33億股,若果誠哥真的如市場有意見指部署私有化長實,他日就少了3.33億股要收購,以51元一股計,那就是170億元。還未止,長實今次的財技另一奧妙之處,在於以買入資產去減少的每股的「含金量」,需知道錢是死、資產是生,經濟好與壞,170億元依然是170億元,但資產的價值,會隨經濟環境、估值師的「專業判斷」等因素改變,若誠哥選擇在市差的情況私有化,屆時出價就可以更有彈性了。
無論如何,難憑長實今次的財技去判斷其部署私有化,畢竟長實市值也有1700多億元,私有化的成本不是鬧著玩,但筆者相信,誠哥家族持股去到45.02%後,下一個目標應該先定在超過50%的絕對性控制股權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