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中國共產黨戰香港地產黨?
中國副總理韓正3月上旬在「兩會」期間談香港選制改革時,撂下話說,香港住房問題雖難但「總要有開始解決的時候」,他批評香港對解決住房問題沒共識,一有辦法立法會就「拉布」阻攔。說話時,韓正面露慍色,對香港人大代表們語帶斥責。這段畫面在中國官媒裡原音播出,顯然是官方刻意要發出的信號。
一名北京友人私下對我點評,這是「中國共產黨戰香港地產黨」的前奏。
中國中央政府繼去年推出國安法、大逮捕反對派人士,到如今動手修改香港選舉制度,下一個議程儼然是施壓香港當局安排土地蓋房抑房價,改善民生。北京相信,解決住房問題能消減港人反抗情緒,消除社會動蕩的根源,起釜底抽薪之效。
一系列信號已然很清楚,從2019年國安法落地後的政治清洗至今,北京布局的是香港政治、經濟結構的大重置(reset),之前的動作皆為下來的目標「清場」和鋪路;北京的矛頭所對準者可不只是泛民人士,更包括地產界大佬等其他既有利益團體,商人被認為不足以依靠,他們可能會為了自身利益與泛民聯通一氣,阻撓港府施政對抗中央意志。在新的版圖中,新界的傳統政治力量——鄉議局的話語權也可能減弱。
這系列「組合拳」不止瞄準個人和群體,也重設香港的權力結構,以一舉解決1997年回歸時留下的治理隱患。當年,中央不敢與不願撼動香港原有利益格局、包括財閥利益,深怕影響香港繁榮,結果形成主權回歸「名至而實不足」,香港行政立法的結構也不合理。
而今,一張張牌的走勢越來越清晰:先以國安法重拳打擊政治反對力量,拔去他們的群眾動員力,再通過改選制一方面壓縮泛民人數,一面以擴大特首選委會和立法會來稀釋商人的政治勢力,一面開路讓更多親北京的人員與政治力量參政,為北京與港府未來的施政議程保駕護航。
新香港人(大陸移居香港的新移民)正是當前一個蓄勢待發的群體,他們去年剛成了了紫荊黨,這次選制改革相信將為該黨直入香港政治舞台,掃除障礙。 倒過來說,如果不是2019年反修例抗爭鬧得天翻地覆,北京縱有對香港政權失控的警覺,也沒有時機去實施這樣大的手術;也很難想像「新香港人」能打着這個招牌進入權力圈。
人們似乎可以看到這樣一幅圖景:從概念上說,1997年回歸以來,香港的一國兩制與港人治港,經歷了商人治港、公務員治港、落到失控——接近無人治港後,下來的「愛國者治港」,其支撐力量其實是「中央治港」。反對者怒指「中央的手伸進香港」,破壞一國兩制;唱和者則認為,這是重塑行政主導體制,提高施政效能。
具體方式是這樣的:擴權又擴大至1500人的選委會成為香港權力中樞,既有權選舉特首,也將選舉「較大比例」的立法會議員,並直接參与提名全部立法會議員候選人。這將扭轉過去選委會選特首,特首面對立法會質詢,特首本身又沒有政黨支持,導致施政艱難的政治困境。改制後,特首和立法會、行政和立法的政治基礎將更為接近,這有助於減少對立。當然,這更為接近的政治根基,所系之點就是中央支持。
有不具名的觀察人士認為,北京這一步改選制,是非常高明的一筆。
它最大的缺點是什麼呢?那就是民主成分和直選比例都大為降低,距離港人認為中央承諾的普選更遠了。此外,香港本土政團、建制派的力量也面臨被稀釋。建制派自反修例風波以來即里外不是人,先是在前年的區議會選舉中慘敗,最近更被大陸學者警告,中央不要「忠誠的廢物」。
誠然,建制派正被許多港人視為既得利益大聯盟,濫竽充數者眾。但也有人為他們發出不平之聲,首先指「廢物說」不利團結,他們也質問,多年來建制派是否受到中央足夠的尊重與信任,以吸引更多能者加入?
實際上,香港選制改革再次反映了北京領導層對分享權力與民主的深深疑慮,北京有意志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但它不認為民主是「較不壞」的政治制度,是提升民眾福祉的必經之路,認為賢人政府才是,因此,民眾應專心發展經濟與民生,別太操心政治改革。北京正據此重塑香港的風氣,其理念與香港近10來年一心追求民主而非民生為主要政治議程的現實相碰撞,加上外部力量的介入,過程免不了顛簸。
共產黨戰地產黨——這是友人的一句戲言。現實中,許多人都渴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局面,但要達到和諧結果,過程中也應盡量團結與重視更多本土力量,不要「獨戰」地產黨才好。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