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清快塘做社
應荃灣清快塘村傅天宋師傅的邀請,驅車來到深井。眾人集合之後上山做社。
何謂「做社」?在香港能夠說出所以然的人恐怕不多。這是客家人薪火相傳逾千年的傳統。「社」在古時候指的土地神,以及祭祀土地的神廟、節日、典禮。
說到做社,可能我們最熟悉的是陸遊《游山西村》裡那句「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但令人驚喜的是,這種古樸民俗,在香港新界的客家鄉村,保存得非常完美。
傅師傅介紹說,春耕秋收,社又分為春社和秋社。春社通常在陽春三月舉行,主要是祈福,秋社旨在酬神。在古時,社稷二字代表國家。社為土地之神,稷為稻穀之神,所以做社除了祈禱風調雨順,亦冀國泰民安。
荃灣元荃古道的清快塘村,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地處蟬鳴鳥啾,草木蔥榮、雲蒸霞蔚的深山中。二百多年來,雖與塵市相對隔離,但客家傳統的傳承堪稱完美。
做社是全村的事。每家每戶都要參與,包括集資購買祭祀用品,包括香燭冥紙、煙花爆仗、拜神用的三牲,以及眾人分享食用的豬肉等。
許多村民回憶,小時候做社如同過節。人們早早起床,殺好豬、雞,蒸好米糕茶菓,絡繹匯聚一起,依在蒼蒼古樹下的社壇擺滿各種祭品、香燭、炮竹等,集體祭拜社神。村長傅玉有告訴筆者,伯公、大王爺,是清快塘村每年必拜的本地神明。
典禮完畢之後,開始在土壘的爐灶架設巨大無比的鐵鍋。掌勺的傅雨亭大廚對筆者說,村裡每家每戶都要貢獻一勺米,寓意有福同享,所以炮製而成的大鍋粥,是名符其實的「百家飯」。
現場氣氛非常溫馨,恰如傅師傅所言,「寧吃開眉粥,莫吃愁眉飯」。做社不僅象徵著美好的寄望,亦是團結族人的聚會。在當今社會,做社還是客家村莊邀請外界朋友體驗傳統文化魅力的絕好機會。筆者當天與獲邀同來的亞姐楊玉梅攀談。她雖不是客家人,卻對客家民俗非常感興趣。印象中她是電視台舉辦的1990年「亞洲小姐」選美季軍,同時還是當屆「最上鏡小姐」及「完美體態小姐」。
除了傳統風俗,清快塘的喜香農莊還有一個賣點,就是開得燦爛的紫藤,也有村民稱為藤蘿。據莊主傅裕霖介紹,淸快塘村在1979年列入大欖郊野公園,村民遷至山下的深井。他2002年重又上山,在長滿荒草的老屋附近開墾喜香農莊,架接花棚培植紫藤。唐代詩人李白的詩句「紫藤掛雲木,花蔓宜陽春。密葉隱歌鳥,香風留美人」,足見其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