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家雄《路》多功課 = 好教育?

2021-04-17
岑家雄
資深註冊社工
 
AAA

21.jpg

零功課?

年前在農曆年左右有辦學團體建議屬校假期零功課,那麽小學生大可開心放新年假。但教協的一項調查發現逾半小學生每日至少做7份功課;近4成假期更高達10份功課或以上。調查發現54%受訪者的學生平均每日有7份功課或以上,當中8%更達10份或以上。至於周末假期,85%的總功課量亦為至少7份,當中近4成平均達10份或以上。

學習焦點?

調查亦顯示學生每周補課或功課輔導的中位數是1.5小時;。事實上,77%受訪教師指,學生曾因功課太多而感到壓力;60%亦指曾有家長向他們投訴功課量過多。有任教十多年的老師見到近年學生笑容減少,而心痛,想減少功課卻又困難眾多,包括減少功課量但遭家長投訴,課程學習指引多以致老師改變空間不大,主導正規課程成為應試文化催化劑,令小學生操練文化更明顯;全日制學習反而加長課時,令學生放學或小息仍需補課。

五育之要

學習新知織當然是上學本要,但當「學生」的重要目標就是要學懂如何生活,內容包含我們當聽到的五育(Five ways of life),即德、 智、體、羣、美五方面。

五育教育相信以德育(moral)為本源可以整全人道。當代德育目標是兼具培養好人、好公民以及好人才的多重目的。簡單總結就培育「有品」的人。而以智育(intellectual)為經緯可以建構人文;所要培養的是運用論證能力提出證據導向的論述說服人,以批判思考能力理性分析所發生的現象;利用探究精神,提出解決問題嘅策略。簡單總結就培育「能辨」的人。

以體育(physical)為命脈可以充實人生;着重於以身體活動經驗為主的教育,其深層價值在於作為五育均衡發展的基石,在於彰顯尊重運動的權利,在於落實社會道德的精神、在於人格品性嘅形塑、人文素質涵養以及社群服務的學習,透過遊戲、動作、以及運動的情境,讓學習者體現其德行、智能、群性、同美感上的學習和發展。簡單總結就培育「健康」的人。

而羣育(social)為體用可以合諧人際;令學生能夠透過學校生活的體驗,建立健康、積極嘅人生價值觀,明白人際關係及處事之道,進而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服務社會,達到立己立人的理想。體現其德行、智能、群性、同美感上的學習和發展。簡單總結就培育「可立」的人。最後美育(aesthetics)可以豐富有關於美感認知同情意養成的教育。換言之,是一門有關於製作、感受同埋、瞭解藝術及其有關事物的教與學,同時是經由藝術發現世界和自我的學科。總結就培育「有感」的人。

功課在五育的培育是大有作用的,如功課要求學生探訪低收入家庭了解其需要可培育學生從這些家庭的生活了解社會問題的成因,思考可能改善的方案,更重要的是培育愛心、同理心。因此,功課是全人發展的催化劑,而非成就考試,加強市場價值的工具。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