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出生率低的根源在公屋輪候時間
香港出生率連年下跌,統計處資料顯示,2020年的出生嬰兒數目按年急挫18.5%,粗出生率創歷史最低,每千名人口中只有5.8名活產嬰兒,不但較上一年粗出生率的7為低,更比10年前少了一半有多。
出生率低當然有很多因素,2019年社會不穩和這兩年的疫情,肯定是原因之一。但要說到一個恆常影響生育意願的原因,肯定是房屋問題。
香港婦聯於4月底以實體及網上問卷方式,訪問了1200多名18歲或以上香港居民。調查結果顯示,約56%受訪者表明不願意生育。至於影響生育意願的主要因素,其中超過90%的受訪者表示擔憂「育兒經濟壓力大」,逾80%的受訪者人指「房屋空間不足」和「工作繁忙沒時間照顧」。同時,逾50%受訪者指出特區政府應優先安排公屋或居屋予有子女的家庭,其次是提供育嬰或兒童學習津貼。
房屋問題不外乎兩個方向解決,向上流動的是買私樓,向下流動則是公屋上樓。近年樓價持續在高位,即使遇上世紀疫情,現在也是貼近歷史高位幾個百分點以內。但影響更大的我認為是公屋輪候時間不斷創新高,最新已經接近6年的時間。
要知道,被樓價拋棄的一群人,公屋上樓是他們解決居住問題的唯一希望,未上樓的時候每個月要支付高昂的租金,還哪裡有勇氣生小孩呢?
這裡有兩幅圖片,一幅是1998至2020年的一般家庭平均輪候公屋時間,可以見到,公屋輪候時間在1998至2002年和2013至2020年的兩端都是較高,要四五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上樓,相反在2003至2013年間,輪候時間只是1.5至2.5年,當中有好幾年甚至不用2年就可以上樓,現在看來是天方夜譚。比較一下香港的粗出生率(平均每千人中出生人數比率)走勢,也是在2003至2013年明顯較高。
當然,2003至2013年的數字,部分原因是有雙非嬰兒導致數據失真,但兩組數字的低位和高位如此高度吻合,而且2013年後生育率下跌和公屋輪候時間上升的趨勢也完全吻合,部分原因肯定與公屋容易上樓令更多人有勇氣生育有關。
近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在社交平台撰文,建議用不超過100公頃位於大欖郊野公園的邊陲土地,亦即千分之二的郊野公園面積興建居屋單位約2萬至3萬個。以實用面積計,每平方尺劃一作價6,000元。對象是凡香港永久居民、而不擁有香港住宅物業的家庭,不論其他資格、資產或入息水準均可申請。若能成事,肯定大大刺激香港人口未來的出生率。但只怕一眾地產霸權人士和一眾口講「環保」的人士,是只準蝴蝶、昆蟲繁殖,不准人繁殖的。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