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恩:七一刺警案:慎防孤狼恐怖主義抬頭

2021-07-05
潘俊恩
城市智庫成員、立法會議員助理、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社會科學碩士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7-05 at 12.16.48.jpeg

2021年7月1日,適逢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和香港主權移交24週年紀念日,有歹徒於禮賓府外投擲燃燒彈,同日於銅鑼灣發生刺殺警察案,疑犯行兇後隨即自殺。香港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形容案件為「孤狼式本土恐怖襲擊」,實際上,將刺警案與中性詞語「本土」掛鉤略嫌武斷,但確實反映帶有政治目的之孤狼恐怖主義逐漸抬頭,突顯社會矛盾不斷加深,政府不得不正視短期的網絡政策和長遠的民心政策。

維護網絡安全

網絡是助長孤狼恐怖主義的重要媒介,維護網絡安全是必要的措施。孤狼恐怖主義指「單獨或極少數的人力支援下,對政府、社會、商界、軍人或其他目標,使用或威脅使用暴力或非暴力的破壞行動,達到政治社會宗教或相關目標,製造恐懼和干擾日常生活」,從犯罪心理學、社會學和衝突與戰爭學解釋,罪犯經常受到分離主義和民族主義等意識形態鼓舞、受到社會環境或群體的影響和累積反抗能量。網絡中的極端思想和激進言論是罪犯接收「志同道合」者訊息的主要途徑,自我孤立後將思想和行為極端化。自2019年《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政治風波以來,各大網絡群組利用網絡的影響力,如Facebook、WhatsApp和Telegram等等,幕後操控選舉,荼毒民生,潛移默化慫恿「抗爭」,美化暴力。七一刺警案後,有社交媒體更捏造「同情者」的角色,帶有浪漫主義色彩散播極端情緒,鼓勵自發「悼念」「手足」,形成「迴聲室效應」(同溫層效應),以誇張或扭曲形式重複意見相近的聲音,令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多數人認為是事實的全部,是滋生孤狼恐怖主義的溫床。雖然禍首報章《蘋果日報》已經倒台,但對於網絡媒體而言,殺雞儆猴的效果並不顯著。

針對網絡罪案,香港警務處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有必要加強維護網絡安全和防止科技罪案。警方需要加強市民對使用社交媒體的風險和責任意識,以及監控激進網站,擴大情報收集網,現時相關法例如《版權條例》、《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和、《刑事罪行條例》第161條《有犯罪或不誠實意圖而取用電腦》等等均存在灰色地帶,容易被歹徒利用,受到民粹主義者操控。網絡監控涉及隱私和公民自由的爭議,需要與社會安全間取得平衡,才能最大限度打擊孤狼恐怖主義的滋生。

正視社會矛盾

社會深層次矛盾是動亂的根本原因,緩和社會對立是根除孤狼恐怖主義的法門。「孤狼」的蔓延背後的原因是貧富懸殊、住屋、失業率和新移民福利政策失衡等社會問題,以及高度政治化的後果。香港堅尼系數超過0.5,近年不斷上升,貧窮率超過15%,伴隨樓價高企等生活成本攀升的問題,對市民形成沉重的心理負擔,只能透過遊行示威作為宣洩途徑,表達不滿,即使某一遊行當中含有政治訴求,但亦不乏市民對經濟層面的控訴。在稀少且有限的土地資源下,政府不思加快增加土地供應的步伐,反而「歡迎」源源不絕的外來移民,並提供與本地居民同等的福利政策,這無疑是火上加油,間接加深排外意識和地域性歧視,形成社會矛盾。

香港主權移交24年來,頻頻發生政治風波,使作為國際大都會的經濟城市成為政治城市。美國對香港事務的長臂管轄衝擊中國對香港的主權,背後是中國和平崛起與西方各國的角力,逼使香港成為高度政治化的城市。《香港國安法》實施後,理論上杜絕外國勢力干涉香港事務,降低政治角力,但仍未有效防範獨立行動的孤狼恐怖主義,政府需另覓良方解決長久以來的社會問題。

孤狼恐怖主義的形成並非朝夕,而是日積月累的社會矛盾所醞釀,心理創傷和反社會意識導致行兇者以偏激手段表達對社會的控訴。防恐首於心防,要徹底根治「大隱隱於市」的孤狼恐怖主義,政府除了針對大眾媒體,加強維護網絡安全外,還需正視深層次的社會矛盾,挽回民心,寬猛相濟,否則只會「越反越恐」。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