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香港銀行支持中小企嗎?》

2021-09-08
寒柏
學研社成員
 
AAA

 33.jpg


國家宣布將設立北京市證券交易所,以服務新型中小企市場為定位,並進一步完善多層級融資渠道的建設。

香港作為亞洲區內金融中心之一,多年來對中小企及創新產業發展的支持並不到位。除了創業板搞得不倫不類之外,傳統香港銀行業亦對中小企及創新產業的支持不足:

由於香港是區內的金融中心之一,世界各地的銀行都來港設立分行及金融分支機構。多年來,單以服務香港的本地企業來說,都是供過於求。香港銀行的經營確實越來越困難。

因此,有過多的銀行去追隨一小撮優質的客戶,價格競爭異上激烈。近年如以《新巴塞爾資本協定》的風險計算方式,根本連原本利潤較佳的中小企市場亦不值得做。此外,在大環境下,香港的中小企業和創新產業亦因為諸般原因而無法順利發展起來。

由於價格競爭激烈下,收益與風險不對稱,香港銀行便只得以最傳統的方法去經營,若非最著名的大型企業 ("大企"),其餘所有板塊均傾向以物業抵押作為貸款的主要考慮因素。金融管理局 ("金管局") 自然要求銀行多以行業前景、生意模式和現金流的基礎做分析及衡量企業。但收益與風險不對稱之下,銀行無法承擔太多風險,只得依賴連年升值的「磚頭」。對於金管局的諸般分析要求,銀行從業員便只能做更多「紙上功夫」,用來包裝骨子裡的「磚頭業務」。

那麼,在香港設立分行的銀行,到底一直在做什麼業務呢?它們當然都會專注與大陸及亞洲區內之業務。但由於在香港貸款給內地企業,涉及跨境借貸,兩地的法規及市場模式不同,風險自然大增。我們身在香港,自然無法充份理解內地及亞洲區的企業,亦較難掌握它們最新的行業及市場動向,所以很多在香港的分行,只敢做最具規模的國企及已來港上市及及最著名的民企。

因此,多年來在香港的銀行都傾向借錢給內地的大企而全盤忽略內地及香港本地的中小企。在分秒必爭的環境下,要對尚未有有盈利的創新企業進行有意義的分析亦絕非易事。此外,香港的「創業板」不到位,在香港的私人股權投資公司及所謂的「企業孵化公司」還反過來搶奪內地房地產及基建項目的融資生意。整個香港金融業都充斥着濃厚的「磚頭文化」

其實,香港的銀行亦非完全沒有機會去多理解內地企業。早年,「備用證貸款」大行其道。內地銀行以授信或以現金抵押的方式向香港銀行開「備用證」;香港銀行則以「備用證」作為抵押於香港放款。

有差不多十年的時間,香港銀行的「內地業務」就如此簡單的為內地企業充當「資金渠道」而大賺。本來,香港銀行亦可藉這「備用證貸款」最興盛的年代,多拜訪內地的分行及企業,累積貸款相關的市場經驗,尋找當中的優質企業,便可進一步開展真正及更長遠的貸款業務。

但以筆者在行內的觀察所知,當年絕大部份香港銀行都只樂於充當「資金渠道」而忽略貸款業務之本質。每當筆者嘗試向香港信審部門推介某些內地優質中小企業及創新產業的時候,都會阻力重重。說穿了,香港銀行就只相信由內地大型銀行開發的「備用證」,根本就是「磚頭文化」的另一種延伸。

如今,「備用證」的審批及執行嚴格得多,香港銀行唯有只專做最具規模的國企及民企而繼續忽略內地的中小企業及創新產業。但同時間,內地大型企業則越來越傾向來港發債而不欲向銀行借款。如果香港傳統銀行仍然是不思進取,銀行貸款業務無可避免要進一步萎縮。

銀行乃「百業之母」,香港銀行業亦應該好好反省,為何多年來在中小企業務方面愈做愈差?為何一直無法扶持區內的創新產業?我們有新的思維及方法去克服當中的困難嗎?我們有認真研究過香港及內地每一個地區的市場及行業嗎?香港金融業太側重「磚頭」,除了容易助長本地樓市泡沫之外,亦會扼殺區內中小企及創新產業的發展。

最後,國家為了扶持新型中小企而宣布將設立北京市證券交易所,香港金融業亦應該好好檢討自己,為何至今我們仍無法為扶植區內的新型中小企出一分力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