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汶羽:電子消費券提振作用有限?
第二期的電子消費券剛已入帳,為香港消費市場再帶來新一波的動力。在第一期的電子消費券帶動下,商場、食肆均出現人頭湧湧的情況,消費動力明顯有所增加。大部分市民近日就可以領取第二期的電子消費券後,商場、食肆又再次人頭湧湧的情況,特別小型家電、手提電話、平板電腦的零售店更是人龍處處,連財爺都落區「賣雪糕」推銷消費券!
在疫情影響下,人流、物流、資金流備受影響,經濟發展要依靠經濟體自身的力量。香港經濟發展要靠本地消費支撐,政府以電子消費券代替派錢,是目標清晰、明確的政策工具,以消費刺激經濟,免派錢變成儲蓄,令乘數效應的果效減低!
從上一期派發電子消費券的經驗,市民的消費集中在公共交通開支為主,亦集中在頭一至兩星期用畢,此令有聲音指電子消費券對提振經濟的效用究竟是多少呢?亦有人指刺激本地消費的成效會比政府直接開支高?今次大部分申請者領取電子消費券的方式均是八達通,故將電子消費券用於公共交通開支上亦是可預期的。當然,政府可考慮日後再推電子消費券時將公共交通費剔除可用範圍之外,但這會局限了市民的消費選擇。
政府應要將電子消費券的乘數效應計算出來,以檢視其成效是否如期的理想?會否比政府直接消費或投資帶來的乘數效益高?另外,亦可以善用科學方法,估算出電子消費券的適用範圍應擴大還是收窄?今次消費券的數據分析是相當重要,為日後逆經濟周期提供了多一個政策工具選項!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