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這麼多年,香港終於找對路了

2021-10-11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shutterstock_1060926155.jpg

10月6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佈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圈」計劃,與深圳協同發展,將新界北變成香港第二中心。

這項計劃有多大?按官方數據,此區域總面積為300平方公里,相當於香港土地面積的27%,將容納250萬人居住,相當於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可謂再造香港。

港府的大計劃我們以前也聽得不少,但這次的感覺確有不同。就像每一塊拼圖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切都對了」。

眾所周知,這十幾年香港卡住了。整個城市就在金融、地產、貿易、旅遊這個圈裡打轉。經濟增長無非就是資金來得多一點,樓價漲的高一點,貿易活動旺一點,來港旅客多一點。但傳統行業已飽和,擴張邊際效益低。產業結構無變化,發展機會愈來愈匱乏,外加房屋危機爆表。香港年輕人絕望,中年人焦慮,老年人不安樂,社會運動頻發。

一句話:以中環為核心的香港發展格局已經到頂了,必須拓展新的發展中心,尋找新的發展動能。

這好比光頭上落蒼蠅,非常明顯。香港政府也看出來了,這幾年一直在推出各種轉型政策,但總是不得要領,用力失當,脫離實際。

從「起動九龍東」,到「躍動港島南」,都是想藉助舊工業區轉型創造新產業,帶動增長。但只是小修小補,解決不了結構性問題。發展創科產業方向正確,但本港科技人才十分短缺,吸引和培養都需要頗長時間,很難跟上世界的節奏。再說「明日大嶼」,思路很好,位置極佳,但6000億的填海項目主要發展公營房屋,未免讓人質疑經濟效益。

然而,此次新界北發展計劃可謂恰如其分。首先,新界有大片棕地、農地、綠地長期閒置,隨時可以搞建設。其次,憑空創造新產業難,可以借雞生蛋。一河之隔的深圳已成長為世界級創科城市,有極強的發展動能。它能輻射東莞、惠州,當然更可以輻射距離其核心區更近的新界。同時,產城融合也是城市擴張最自然、最經濟、最合理的路徑。

48.jpg

由此,香港將形成南邊一個以中環為核心的金融產業圈,北邊一個以深圳為核心的科技產業圈。雙核驅動,大到經濟發展、產業結構、房屋問題,小到市民通勤、生活質量,都會得到改善。合理配置資源解決社會問題,正是城市規劃的應有之義。

另外,深圳正面臨缺地的困境,離核心區前海、羅湖、福田如此之近的土地,對它也是解決產業發展空間的最優解,簡直是天作之合。二者形成的合力能推動兩地發展,改善兩地民生,同時成為整個國家發展增長極。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應有之義。

筆者經常往返港深,每次經過深圳灣大橋都會感慨。深圳一邊燈火耀眼,香港一邊漆黑一片,一水之隔卻天淵之別。深圳灣兩岸難道不應該像維港兩岸一樣嗎?所以如果問這方案有甚麼問題,只能說來的太晚了。

今年4月,港府在公布沙嶺「超級殯葬城」計劃時遭到政圈一致炮轟,被批評的重點就在規劃思維。筆者當時也曾寫作文章《殯葬城規劃思維很「港府」》怒其不爭。如今半年過去,能180度調轉船頭,自我否定,走上正確道路,也算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找到方向是成功的前提,而真正推動計劃還有很多關要過。譬如如何觸動原居民和發展商的私有土地,如何應對環保團體的司法覆核,都是艱難的決定,需要政府的魄力。

香港經歷了動蕩和迷茫,現在終於找對路了,全社會都應該重新團結重新開始。這是再造黃金時代的機會,能否抓住全看自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誠然環保組織及關注團體有其主張,然而發展局土木工程拓展署既於7個地點舉行公眾展覽,應把握溝通機會出席日後發展局邀請的會議,及參與諮詢去提供詳細意見,以反映填海工程實務上憂慮的環境問題,共創香港未來。

    陳承宇博士  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