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茵:把握北都區良好契機 構建新世代交通網絡
北部都會區是未來本港發展重點所在,構想有遠景,計劃中有土地、有建屋量及人口目標,更擬設5條新鐵路,但這樣是否就足夠呢?近年本港較少主要幹道落成,大眾似乎忽略了跨區高速公路的重要性,其實日後貫通北都區與港九的主要幹道,隨時比鐵路更重要。筆者認為,政府的基建先行方針,絕不可少了大型道路系統這一環,近日有政黨就北都區提出興建貫通南北及東西的新幹道,形成四通八達道路網,當中「南北運輸走廊」政府曾略略提及過此概念,但似乎都是2030後的事,實在有必要加快進度並從速落實。
政府多年來以集體運輸工具作為交通主軸,在香港這個人口密集城市,無可厚非,然而很多時交通基建配套太過集中鐵路發展,對整體交通網絡平衡性及完善度未必有好處。始終一個城市,行車道路是必須的,尤其現存由新界進出九龍及港島的公路已呈飽和,十一號幹線(由藍地隧道、大欖涌隧道、青龍大橋及掃管笏連接路組成)目前仍在勘查階段,當局應該趁機盡快研究新界縱向及橫向的新幹道規劃。
因應現時往返新界東北地區與港九之間的南北運輸承受很大壓力,要擴闊公路的空間也有限。民建聯近日建議興建「新南北幹線」(或暫訂名為12號幹綫),分流吐露港公路車流,這與規劃署之前的構想概念上相同,但今次的建議更具體指出,應在吐露港公路合適位置設立交匯處,分別向北及向南接駁新倡議的新南北幹線,甚至可在吐露港公路向北興建跨海橋或海底隧道連接大埔工業邨一帶,再建支綫隧道直達打鼓嶺一帶。另一重點是在吐露港公路南向新建支綫,於科學園附近開闢沙田快速繞道,令車輛可繞過吐露港公路直接前往八號幹線,方便未來北都區車流直接前往港九市區。
此外,針對十一號幹線的規劃,該黨也建議興建「北部快速通道」(或暫訂名為13號幹綫),將未來北都區部的東西面橫向地串連起來。有關建議的走線,是從新界北面的沙頭角一帶出發,向西直逹新界西面的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並接至現存的三號幹綫及將來的十一號幹線。筆者認為,這個安排,有效紓緩新界西交通樽頸壓力,更重要的是,令整個北都區串連起來,配合興建中的北環線,鐵路加幹道,形成重要運輸走廊。
不過,參考當局以往提及過「南北運輸走廊」的文件,這個構想起碼2031年或以後才有望成事,差不多又是一個十年。新鐵路線動輒也要十年以上才完成,北環線興建一個已預留位置的古洞站也要五、六年,香港是否仍要用此模式去搞基建?如不全面加快每個環節,所謂「基建先行」永遠只會是空談。
規劃署前署長、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凌嘉勤曾指出,未來北都區有250萬人口,現時相關範圍的工作職位僅約11萬個,將來的工作職位增長是6.5倍,可改變現在職位數量南北失衡形勢。當然,北都區將會亦應該向職住平衡目標進發,但這確實需要一些時間,無論如何,政府應要好好把握北都區這個良好契機,構建新世代交通網絡,如同時配合5G及大數據應用,就能與時並進,發展全方位智能交通,大大增強未來本港的競爭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