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澤遠:中俄會否結成軍事同盟?

2021-10-25
 
AAA

 40.jpg


中國國防部日前宣布,中俄兩軍組織實施的首次海上聯合巡航結束。雙方共派出10艘艦艇,搭載六架艦載直升機組成聯合編隊,在日本海、西太平洋、東海海域開展聯合巡航,並組織聯合航渡、聯合機動、實際使用武器等科目演練。

此前,中俄海軍在日本海舉行了大規模軍事演習。中方派出包括055大型驅逐艦在內的新銳戰艦參演。雙方就艦隊通訊演練、水雷區海域通行、海面浮雷處理、艦隊聯合防空、對海射擊、艦隊機動、對潛作戰等科目,開展綜合演練,並在演習中投入多款新式武器彈藥進行實際操練。其中,演練對潛作戰科目展示出中俄海軍的高度互信,因為各國對潛艇活動的保密程度都很高。中俄海軍從前幾年演練潛艇救援到現在演練對潛作戰,意味着中俄海軍演練內容已達到軍事盟友的級別。

近幾年來,中俄聯合軍演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水平也不斷提高。今年以來,中俄兩軍已經進行過三次大型聯合演習:一是「西部聯合-2021」,在中國境內舉行;一次是「上合組織」國家間的聯合演習「和平使命-2021」,除中俄外還有該組織其他夥伴國參與,在俄羅斯境內舉行;第三次就是本月中旬中俄兩國在日本海舉行的「海上聯合-2021」軍事演習。

這三次演習代號都有「聯合」兩個字。有分析認為,中俄正向著締結軍事同盟的方向發展。

在歷史上,中國與俄羅斯的前身蘇聯建立過同盟。中共1949年建國後,急需蘇聯的支持與幫助,蘇聯也希望中國成為自己在遠東的盟邦。1950年2月,中蘇在莫斯科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蘇同盟正式建立。中蘇同盟對中國穩定內戰後的國內政治經濟局勢、進行抗美援朝戰爭以及開展經濟建設、奠定現代工業基礎,發揮了重大作用。

但從上世紀50年代末起,中蘇兩國在意識形態、內政外交、軍事安全領域都出現重大分歧。中國拒絕被納入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防衛體系,蘇聯撤走全部在華專家。1964年後,中蘇兩黨關係完全破裂,兩國邊境局勢也趨向緊張。1969年3月,中蘇在兩國邊境東段珍寶島地區發生武裝衝突;8月,在邊境西段發生嚴重流血事件。中蘇兩國成為敵對關係,同盟自然也不復存在。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規定的期限為30年。1979年4月,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稱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由於蘇聯政府的踐踏早已名存實亡,決定按照條約規定期滿後不再延長。1980年4月,《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期滿終止,中蘇同盟正式結束。

1990年代初期蘇聯解體後,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開始升溫。2001年,中俄簽訂《睦鄰友好合作條約》;2004年,兩國長達4300多公里的邊境線也全部確定,中俄關係不再有大的障礙。

美國因素是促使中俄關係更加緊密的重要推手。冷戰結束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警惕和打壓並未消退。隨着中國崛起的勢頭越來越明顯,近些年中美關係也趨向惡化。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後,中美關係一路下滑,遏止中國成為美國政界的共識。中俄都面臨美國及其西方盟友的巨大壓力,中俄「抱團取暖」成為兩國對抗外部壓力的必然選擇。

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規定的條約期限為20年,也就是今年到期,但中俄雙方顯然都將自動延續這一條約,兩國將來甚至還有可能將條約升級。雖然中俄合作條約有不結盟、不針對第三方的規定,兩國官方也時常否認雙方將建立軍事同盟,但從中俄兩軍近期聯合演練、聯合巡航等動作上看,雙方實際上已經形成了準軍事同盟的關係。按照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的說法,中俄兩國「不是盟友,勝似盟友」。

近期以來,俄羅斯與北約的關係持續緊張。北約本月宣布驅逐八名俄羅斯常駐北約代表,俄羅斯則暫停北約在莫斯科的軍事聯絡處的活動。中國不僅在新疆、香港問題上承受西方指責,其長期固守的「一中原則」也面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挑戰,台海局勢有可能出現重大變故甚至爆發軍事衝突。從短中期看,中俄與西方的矛盾很難緩解,雙方聯合抗壓的動力和動作也會繼續增強。

中俄結成準軍事同盟關係對雙方維護自身安全利益有着重要的戰略價值。與上世紀50年代中蘇同盟時期相比,今天的中國和俄羅斯已經掃除了建立新同盟關係的意識形態、邊境糾紛等主要障礙。兩國在綜合國力等方面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俄羅斯的經濟總量雖然進不了世界前10名,但其仍擁有僅次於美國的軍事實力。

如果中俄結成新的同盟,對地區以及全球軍事、政治格局都將產生重大影響。當然,中俄也必須考慮安全利益之外的各種因素,包括與其他國家的關係等等,雙方結盟並不是一個輕易就能做出的決定。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去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前被定調為「上不封頂」的中俄關係,今年以來持續熱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疫情後唯一的一次出訪,是3月對俄羅斯進行的國事訪問,兩國6月雙邊貿易額還升至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的最高水平。

    王緯溫  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