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正察:消除貧富差距 關鍵是幫助全港市民置業
作者: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 黃元山
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 葉文祺
助理研究員 區浩馳
貧富差距問題困擾香港社會多年,民怨日積月累,形成難以破解的深層次矛盾。翻查數據,2003年至2020年期間,香港家庭入息中位數上升70%,同一時期的樓價指數卻大幅飆升超過500%,反映形成香港家庭貧富差距的關鍵,在於「有資產者」與「無資產者」之間獲得財富增值的巨大差異。今年國家開啓十四五規劃新局面,以「共同富裕」為發展基調,逐步落實消除貧富差距,這對於受困深層次矛盾已久的香港社會來説有如醍醐灌頂。因此,特區政府應該把握機會,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盡快為廣大市民量身定做一套港人共富策略。
市場機制是特區的獨特優勢,好好利用這個優勢,促進更公平的競爭和釋放更多活力,從而滿足市民置業願景,將是實現「港版共同富裕」的關鍵。因此,我們認爲香港的政策施力點,是在房屋領域訂立新「社會契約」,建立「港人組屋」制度。我們建議特區政府承諾給予合資格香港市民一個以可負擔價格購買公營房屋單位的機會,推動整體置業率由目前的五成提升至七成以上,從而讓大部分香港家庭都能夠透過資產升值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港人組屋」的目標,就是要拉近「有資產者」和「無資產者」的貧富距離,讓更多「無資產」而租住在公營房屋的階層,都能在可負擔的價格下,擁有自己的居所。
新加坡的「組屋」政策為當地社會帶來長期繁榮安定,置業率超過九成,且有八成居民生活在政府以低價出售的約110萬個「組屋」單位中。因此,我們認爲應參考新加坡模式,落實「港人組屋」政策,改變香港目前以出租為主的公營房屋制度,滿足更多通過擁有產權獲得生活安全感和資產增值機會的房屋主訴求。
出租公屋承載香港超過三成人口,但公屋單位因無法流通而鎖定了巨大土地價值,再加上,居屋未補價二手市場仍受到配額限制,難以發揮真正流轉潛力。因此,通過全面重推「租者置其屋計劃」,讓公屋居民以低價購買居住中的單位,為低收入家庭創造財富,由「無資產者」變成「有資產者」;同時放寬公營房屋二手市場以增加流轉,提高利用效率,實現公私營房屋市場相對分隔,是落實「港人組屋」政策的切入點。
要消除貧富差距,一方面應通過租置計劃等政策提升香港家庭置業率,另一方面也要積極造地建屋,大幅增加香港可負擔房屋的新供應。如果特區政府能下定決心,加快新界各個新發展區的進度和落實「明日大嶼」等大型填海項目,為未來發展需求建立起充足土地儲備,推動大規模城鎮化,將香港城鎮化比例從20%提升至新加坡的70%,安居樂業、共同富裕的願景將能實現。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