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澄:泛民支持者有投票的誘因嗎?
完善選舉制度後的首個立法會選舉即將接受報名,泛民不會參選幾成定局,自稱是「非建制」一員的新思維及民主思路分別派人參加直選,希望獲得部分泛民支持者的選票,從而晉身立法會。經歷一場政治亂局,黃藍政治加劇兩極化,更因政治動武,直至中央出手,香港社會才回復平靜,但並不代表泛民支持者會願意轉投愛國者陣營,或者投票支持「非建制」。綜合過去觀察,泛民支持者投票原因可歸納以下四類:
一. 政治明星票
過往泛民主派也喜歡「造」明星,透過出位言行或專業人士背景吸引眼球,如公民黨往往只依靠「大狀」及專業人士背景就可當選;而當年消費「六四」事件冒起民主派人士也往往只靠個人名聲及打着「民主」旗幟就可以獲得選票。當一代明星退休,部分選票支持新晉的明星,如余若薇便成功過票給陳淑莊。
二. 選票發洩不滿
自從黃毓民等人進入議會,帶起將街頭抗爭的「爛仔文化」帶入議會,吸引一定數量的支持者。投票支持議會抗爭的人,一心只想有人代表他們在議會「搗亂」,發洩對社會及現實的不滿,而黃毓民等人也在過去以拉布手法法滿足其選民。
三. 民主政治意識形態票
自回歸後,發生多場的社會運動,每一場社會運動帶來的後果是政治兩極化,黃藍沒有大和解,社會只有更撕裂,因此大部分人投票取向早已歸邊,只在自己喜歡陣營中作出選擇,一切以政治意識形態為先,不會去留意敵對陣營的政綱或理念。結果,泛民時時出現內鬥,年輕一輩猛烈批評老泛民,甚至比建制派更狠毒,為的只是選舉利益。
四. 地區工作票
過往,民主黨及民協雖飽受激進泛民批評,但他們仍有一班基於地區工作而投票的支持者,所以民主黨可以保持五區皆有議席。事實上,很多政治冷感的人只會考量投票的回報,如果投票選出來的人,能夠為他們提供服務,就會投票。
按現時的政治形勢,泛民政治明星不可能再參選,搗亂的激進抗爭派大多數已逃亡,也不會有機會入閘;政治意識形態仍然強烈,但新思維及民主思路並不能代表泛民支持者,皆因在大多數人心中,他們理想的民主政治不在出現,而新思維及民主思路形象也是模棱兩可。最後,隨着區議員進行宣誓後,留任的議員不多,而他們過往兩年的地區工作,社會有目共睹,新思維及民主思路在毫無地區服務的情況下,也不太可能獲得地區工作票。
若要推高投票率,惟一可能就是擁有扎實地區工作、具政治能量又無被DQ的區議員。這類人在政壇上碩果僅存。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