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香港新聞界走回正道空間廣闊
成立5年的網上媒體《眾新聞》1月4日起停止運作,這是繼《蘋果日報》、《立場新聞》之後,第三家傳媒停止運作,引起社會關注,社會上有不少人在猜測,下一家停運的媒體是哪家?更令人關注的是,從幾家媒體的停運中能否看出,香港的媒體生態會發生怎樣的轉變。
香港傳媒業總是伴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在港英殖民統治下的香港,沒有民主政治,也沒有多少自由可言,香港的傳媒業並不算有很大發展,直至香港回歸之前的八、九十年代,一方面是香港得益於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起飛,傳媒體也在此時代背景之下迅速發展起來,另一方面則由於時代的變遷,香港市民對參與政治的渴望高漲,媒體出現空前的興旺景象。
香港回歸前夕,《蘋果日報》於1995年創刊,對香港的傳媒業界帶來巨大的衝擊力,不僅掀起多次報業競爭,令幾家曾經佔有較大市場比例的報刊倒閉,更加令傳媒業界的風氣產生較大變化,一些以前固守的新聞職業道德底線也受到衝擊,高薪挖角、低價促銷的割喉式惡性競爭手法,「狗仔隊」式的採訪手法,誇張失實、嘩眾取寵的報道手法,甚至於扭曲事實、捏造事實的報道手法,逐漸成為業界的常態,這曾經令一部分老行尊痛心疾首,但已無力挽回狂瀾。
《蘋果日報》帶給報業和整個新聞業界的衝擊,並不僅限於新聞採訪手法、新聞報道模式,以及媒體經營運作模式,更大的衝擊在於將媒體變成政治運動的組成部分,利用媒體進行政治宣傳、政治動員,向政府、政黨發起政治攻擊,甚至觸發起大規模的政治運動。一些人認為,《蘋果日報》已經不能單純地視為媒體機構,而是以媒體形式存在於社會的政治組織,這種說法並非沒有根據。
《蘋果日報》由創刊到最終走向停刊,見證着一個時代的變遷。在香港回歸的歷程中,香港市民由殖民地統治時期,過度到當家作主的新時期,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策方針之下,市民參與政治的熱情高漲,但制度建設和法律建設尚未完善,尤其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未建立起來,這讓《蘋果日報》有可趁之機。
回歸20多年來,經歷了多次的社會動盪不安,尤其是2012的「反國教」運動,2014的非法「佔中」運動,2016年的旺角暴動,2019年的黑暴動亂,《蘋果日報》都在其中充當了十分關鍵的角色,帶給香港社會的危害已經顯露無遺,這也預示了《蘋果日報》即將走向終點。
2020年,中央為香港制定了《港區國安法》,完善了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進而又於2021年修訂了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完善了選舉制度,香港社會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蘋果日報》以及由其帶動起的新聞與政治合二為一的媒體運作模式,也就此走到了盡頭。
《蘋果日報》因其創辦人黎智英,以及多位高層管理人員涉及多項犯罪行為被拘捕後,於2021年6月宣布停止運作。《蘋果日報》停刊之後,緊跟其後,按其模式創立及運作的網絡媒體《立場新聞》也與《蘋果日報》同樣的結局,這根本就在人們的預料之中,包括《立場新聞》的高層對此應也早有預期。
在《立場新聞》停止運作之後,《眾新聞》也自行宣佈停止運作。主筆楊健興稱,經過《立場新聞》高層被捕的事件後,員工已無法安心報道新聞,結束運作是無可奈何的選擇。總編輯李月華指,作為總編輯無法拿捏一個報道或一句說話,會否觸犯法例。很明顯,楊健興、李月華沒有說出口的還有一句更重要的話,就是看到了《蘋果日報》的媒體模式已經走到盡頭,不可能再持續下去,因此選擇了自我停運的路。
這幾家媒體的停運,到底給香港傳媒界帶來怎樣的啟示?筆者認為,《蘋果日報》現象,只是香港回歸歷史中的一段小插曲,是香港傳媒業界走過的一條歧路,《蘋果》、《立場》、《眾》的停運,為這段歧路畫上終止的句號,卻是傳媒業界走回正道的開始。傳媒界是時候該回到初心,擺脫特殊政治集團的綁架,單純地做媒體,安心地報道新聞,客觀地評論時事。
社會的運作需要有新聞媒體,社會的發展進步也需要新聞媒體激宕思維,凝聚共識。《蘋果日報》模式的終結,是新聞業界重回初心,發展真正新聞事業新時代的開始,新聞人的社會使命仍在,空間廣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