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疫下,誰的作業誰能抄
一個國家採取甚麼防疫策略,除了制度外,還受地理、經濟與社會等條件制約,各有各的難處,不可直接比較。
新舊年之交,中國又有一座逾千萬人口的大城市,陷入疫下封城之苦。
從去年12月23日至今,古都西安封城已逾兩周。荒腔走板以至「魔幻級」的畫面在這期間上演,像市民「買菜難」、有人挨餓、少年出門買饅頭被毆、產婦因核酸檢測問題無法及時入院最終胎兒流產、「一碼通」崩潰……
如果和兩年前的武漢相比,西安的情況當然是好很多,但也正因為有了前人的諸多經驗,西安這回的混亂無序與明顯準備不足,就更難以解釋,莫怪網上罵聲一片。
整體看來,中國的抗疫成績至今十分出色,在很長的時間裏單日新增病例還不到100宗,即使是在這波高峰中,單日新增最高也只是12月31日的231例。與美國1月3日新增百萬宗,法國七天日均10多萬宗相比,中國的確診人數簡直微不足道。但中國依然採取了最嚴厲的封控措施,不止是西方國家看來匪夷所思,一些中國民眾也頗有微詞,除了抱怨官方的防疫手法粗暴簡單,也有人認為曠日持久的清零政策,是政府變相地限制了自己出國活動的自由。
然而,在體制內專家眼中,西安疫情儼然十分嚴峻。流行病學和公衛專家曾光就形容,西安這波疫情是武漢封城後最嚴重一回,原因是這回肆虐的是比原始毒株更具傳播力的Delta病毒。曾光也指出,中國有很多早期一發現疫情馬上控制的經驗,而今西安的情況是早期失控,如何在短期內控制?他「希望西安能夠創造一種新的經驗」,而且西安的情況可能在更多城市出現。
這番話有為西安政府緩頰的用意,卻間接反映了長期執行「清零」之困,早期控制將愈來愈難。那這是否意味着中國有可能放棄「清零」,改走「與病毒共存」的道路?恐怕又非也。
一年多來,中國一直採取「動態清零」,即出現本土病例時立即啟動綜合措施快速撲滅。一個小區或一座迪士尼樂園一發現病例,立即封控現場、不準任何人離開,對所有人進行強制核酸檢測,入境中國的條例也十分嚴格。在這樣天羅地網的保護下,中國成功將境內疫情和死亡人數壓得很低很低,民眾甚至可以不戴口罩群聚,可謂「外緊內鬆」。
但這個美好的畫面也是權宜性的,因為只要冠病還在世上流傳,只要中國恢復疫前的開放水平,病毒就會多方輸入,「清零」只是把風險押後。何況,隨着世界上更多國家採取「共存」策略對外開放,中國就可能成為「孤島」,也加劇疫後經濟復甦的難度。然而,西安的荒腔走板,凸顯了中國各地治理水平的巨大差異,偌大的中國還有多少薄弱環境經不起檢驗?若採取「共存」、疫情會不會大規模擴散以致出現恐怖的局面?從這個角度看西安的尷尬,也許能看懂中國為何選擇獨樹一幟的「清零」政策,其中的不得已之處。
美國戰略諮詢公司歐亞集團就把中國的「清零」政策列為2022年世界首要地緣政治風險。該集團主席布雷默在報告中預言,先進工業國的疫情將在今年第一季結束,反之,中國「清零」政策的前期勝利以及中國領導對「清零」的執着,將使中國改變方向也就不可能。布雷默認為,面對更難纏的Omicron,中國只好採取更嚴厲的封控措施,經濟將承受更大干擾,政府進行更多干預,民眾對官方的「勝利宣傳」更不滿,直到中國研發出有效的mRNA疫苗與追加劑為止。
布雷默的報告問世不久,馬上有中國人撰文反唇相譏,指美國對疫情「躺平」才是今年地緣政治最大風險。
從一來一往的針鋒相對看,中美對立才叫世界面臨的最大的地緣政治風險。
中西方的討論各有理據,但也都有些刻薄,因為他們是將抗疫看做中美制度競賽、不同意識形態陣營叫陣的場域。中西方的政治領導,也都有意無意地借自身的抗疫成果與對手的挫折,宣傳自身制度的優越性,論證己方更能保護民眾的健康、生命與人權。
然而,一個國家採取甚麼防疫策略,能執行出甚麼效果,除了制度外,還受地理、經濟與社會,歷史文化等條件制約,各有各的難處,不可直接比較。比如,中國的醫療體系不發達,中國人中對病與死亡有很深的恐懼,因此它採取了「清零」策略。同樣的,西方文化重視個體權利,美國有一些州還有許多人拒絕打疫苗,當局也無能為力。
對中國而言,怎麼讓官方的防疫手法更人性化、措施更精確,是一個大問題;而怎麼從「清零」政策中退場,則是更大的問題。今年2月有冬奧、秋天有中共二十大期間,都容不得閃失,那麼嚴密的對外防控還要維持多一年嗎?中國最高領導人已經有兩年沒有出國了,這個局面還要持續多久?這場疫情的大考還沒有結束,臨近終點線尤是決定結局的關鍵。全程中,各人有各人的作業,他人的做法可以參考,但無法抄,成績也是自己的。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