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內地優化防控會引起角力和搖擺
新冠疫情持續至今近三年,國家一直採取較為嚴厲的「動態清零」防疫措施,導致市場擔心中國經濟前景。11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優化疫情防控20條」,隨後內地官媒《人民日報》署名「仲音」發表的文章,標題是堅定不移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整篇文章沒有再提「動態清零」總方針,引起不少海內外一些想法。
實際上「動態清零」一詞才開始的時候就有人解釋過,動態清零並不是說保持絕對清零,就像你發現一個火頭,然後就迅速的去撲滅之。但現在是火頭處處是,根據國家衛健委官網顯示,11月13日內地新增確診1794例,其中無症狀感染14409,現在大部分城市都有確診者,可能撲滅兩個火頭,同時又新冒出來三個火頭,火頭是一直都存在的,這種情況實際上還算不算「動態清零」呢?要看你如何解讀。
現在內地20條優化防疫措施出台以後,多地取消區域全員核酸檢測。據不完全統計,福建、江西、上海等多地都已積極調整現行的防疫政策,宣佈取消或暫不開展區域全員核酸檢測,並且有些城市進入公開場合已經不需要再掃碼。而在河北一些地方,之前因為日增幾十例被停課較長時間,雖然現在每日新增上千例,但很多家長和學生表示接收到了能夠開學返校的通知了。
對待疫情,「控疫」和「清零」是兩種不同的態度。控疫,也就是說容許這個疫情存在,但是要把它控制在一個可控的範圍之內。譬如說美國,當地時間11月13日,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美國單日確診也是上萬,但對於美國本土來說早就對這個數字不敏感了,說明了這已經是他們可以接受的一個平衡。但「動態清零」的態度就是以消滅疫情為目標,從手段上來說,之前內地的大規模的核酸,它就是要達成「動態清零」。
「強核酸弱口罩」應該修正
正是「控疫」和「清零」的不同,決定了手段的不同。例如內地核酸做的好,戴口罩卻做的差,相信不少內地的朋友都有一種親身經歷,一個地方在進行大範圍核酸,但口罩卻不見得人人戴。從經濟代價上來說,戴口罩應該比核酸要小,而且戴口罩是個人自我保護的一種行為,無論從接納程度還是可持續性來說,應該都要比反覆多次的核酸要好,但是內地一直是「強核酸弱口罩」。道理很簡單,因為口罩可以降低病毒傳播率,但不可能讓傳播率降到零;只有重複一次又一次的核酸,才能做到「動態清零」。如果內地的防疫方向轉變,「強核酸弱口罩」的做法也應該修正。
雖然現在內地發佈新的優化防疫20條措施,多地也相繼取消全員核酸,目的都是想通過精准防控,該放的放開。但在投資市場變得樂觀的同事,我要警醒大家,短期之內的痛苦可能比過往更甚,因為自從「優化20條防疫」措施實施後,算上無症狀感染,內地每天都是上萬的確診,以香港第五波高峰的經驗來看,應該很快就兩三萬甚至上10萬。要知道,內地是全世界新冠自然感染率最低的地方,幾乎所有人都是易感人群,疫情高峰遠未到來。相信屆時社會上還會出現很多的爭論甚至角力、搖擺,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內地面對的抗疫選擇困難,也是香港曾經面對的。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