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政治風波中看冬奧

2022-02-14
 
AAA

 shutterstock_2100832891.jpg

北京冬奧會開幕後話題不斷,對東道主中國甚至是全球輿論而言,都恐怕是歷來獲關注度最高的一屆冬奧會。

身上打着中美兩國烙印的歸化選手谷愛凌,昨天摘下個人首枚奧運金牌。這名在加利福尼亞州出生長大的運動員,在中美關係最敏感的時刻選擇代表中國出戰,不可避免陷入身份爭議。

在谷愛凌出生和長大的美國,有人批評她「不懂得感恩」。上周的賽後記者會上,谷愛凌的身份問題頻頻成為焦點。還有沒有美國國籍?在中國生活的時候多還是在美國多?如何平衡在中美兩國的生活?

這名18歲的年輕選手,情商跟滑雪能力一般高超,面對敏感又犀利的問題,逐個微笑化解,兩邊都不得罪,也沒有讓自己陷入尷尬。谷愛凌在中國社交媒體成為網民熱捧對象,與她相關的新聞,連續霸佔微博熱搜頭條。

另一名歸化選手、代表中國出征的花樣滑冰女選手朱易卻沒那麼幸運。她在賽場上因為頻頻失誤,不止成為網民的眾矢之的,更是民族主義情緒的宣洩對象。

朱易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說:「我壓力很大,因為我知道在中國,大家都對女單的參賽人選感到驚訝,我真的想表現給他們看我做得到,但很不幸的我沒做到。」這段採訪結果被網民炮轟為「在美國媒體面前抹黑中國」。

圍繞賽事的爭議也從賽場上傳來。前晚結束的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比賽,韓國運動員被判犯規失去決賽資格後,傳出韓國代表團要訴諸國際體育仲裁法庭,甚至考慮抵制冬奧會冰上項目。風波也延燒到韓國短道速滑傳奇人物、後加入俄羅斯籍、目前擔任中國短道速滑技術教練的安賢洙和他的家人。

北京七年前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後,這場大型冬季運動賽事就註定要面對爭議。首先,中國的崛起,尤其是過去幾年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的改變,導致任何事情只要與中國沾上邊,總會被高度關注。

冬奧會的召開,又正值中美對抗激烈的時候,中國在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快速發展,以及在國際舞台上話語權擴大,讓美國感到直接的威脅,冬奧會不可避免被捲入中美博弈中。

去年12月,美國以中國在新疆繼續進行種族滅絕與反人類罪,以及其他壓制人權的行為為由,宣布對北京冬奧會實施外交抵制,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等相繼跟進。

雖然沒有形成像1980年莫斯科夏奧會那樣的抵制聲浪,卻足以讓北京冬奧會成為數十年來最政治化的一次奧運盛會。

當然,一個巴掌拍不響。中國舉辦冬奧會也並非沒有政治企圖,它同樣希望以此向外界釋放中國想要傳遞的信息。

官媒連日來不斷渲染,北京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雙奧」城市,在奧林匹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人民日報》社論稱,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必將進一步增強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向世界展現陽光、富強、開放、充滿希望的國家形象」。

在東京奧運會因冠病大流行延期一年後,而今能如期舉行冬奧會,是中國對外展示防疫政策積極有效的絕佳窗口,中國也有意無意地在向競爭對手和世界宣傳自身制度的優越性。

藉著冬奧會,中國還展開了疫情大流行以來的首場主場外交。在備受矚目的「習普會」上,中俄釋放出強化合作抵禦美國和西方國家圍堵的明確信號。在中美纏鬥、烏克蘭危機一觸即發下,中俄在首腦會晤後的聯合聲明,直接向美國主導的安全外交價值體系發出挑戰,對全球地緣政治的影響可見一斑。

冬奧會開幕式上,北京也向種族滅絕指控發出回擊,不僅安排維族運動員點燃主火炬,還邀請到10多個伊斯蘭國家領導人參加開幕式,包括巴基斯坦、埃及、阿塞拜疆、阿聯酋、卡塔爾,以及中亞五國。

開幕式後,中國領導人「馬拉松式」的元首外交,爭取到好些實質性成果,例如把南美大國阿根廷納入「一帶一路」版圖。不少分析認為,中國這次戰略收穫明顯,這些政治運作在冬奧會後可能會陸續開花結果,讓北京進一步掌握後疫情時代的外交主動。

北京冬奧會背後的大主題,是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和中美兩強爭霸,它不可能實現「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但倒過來想,北京冬奧會蒙上政治色彩,也讓原本熱度遠遠不及夏奧會的冬奧會驟然升溫,各種紛繁的吐槽、口水和爭議,正好也把冬奧會帶到更多人的視線中。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崇禮是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轄的一個區,也是2022年冬季奧運會的其中一個重要比賽場地。崇禮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歐陸小鎮,在冬天要是鋪滿白雪,絕對比很多網紅景點來得漂亮。但從車窗望向周圍,區內的人流、車流實在非常稀少。在冬奧光環的加持下,崇禮區也未見有效令旅遊業變得興旺,讓筆者反思了鄉村向旅遊業轉型後普遍會遇上的問題

    吳子倫  202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