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偉:俄烏危機 美西方重心轉移 制華壓力或緩解
正如俗語所言,人算不如天算。
回想一下2000年到2001年的情景吧。在總統競選期間及擔任總統後的半年裏,喬治布殊痛批前任總統克林頓與中國構建「戰略夥伴關係」的理念,將中國列為「戰略競爭對手」,並視中國為長期威脅。他還信誓旦旦地表示,「不惜一切代價」協防台灣,增加對台軍售。
2001年4月,美海軍偵察機與中國戰鬥機在南海上空意外相撞,撞機事件致雙邊關係陷入困境。布殊政府的對華敵對態度,也變得更為強硬。
然而,同年的9月11日後,一切都變了。那天,美國遭受了史上最嚴重的恐怖襲擊,因此打擊恐怖主義成了布殊政府的首要任務。中美關係隨之大幅改善,布殊總統還攜家人出席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官員認為,布殊任期是中美關係的最佳時期。
再回到現在。美國總統拜登繼承了前任總統特朗普混亂的對華敵對政策衣缽,甚至更進一步,與其西方盟友聯手,組成遏制中國(「最嚴峻競爭對手」)的統一戰線,而此時又爆發了烏克蘭危機。
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承認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獨立後,下令軍隊開進這兩個地區展開「特別軍事行動」。
毫無疑問,發酵中的烏克蘭危機,將成為影響中國與美國及其西方盟友關係的新因素。未來幾年裏,烏克蘭危機註定會牽涉華盛頓、布魯塞爾和其他國家的精力,因此,中國所面臨的來自美國和西方聯合制華陣線的壓力會有所緩解。
然而,如果認為華盛頓的關注點已轉向俄羅斯、中美關係會像20多年前那樣出現根本性轉變,這種想法無疑是幼稚的。時代不同了。烏克蘭危機爆發前,聯手制華是華盛頓政客為數不多的共識之一。當然,如果烏克蘭危機僵持不下,北京肯定會贏得更大的迴旋餘地和更多地緣政治利益。
其實,華盛頓的誤判使得莫斯科和北京走得更近,關係更密切。
二月初,在普京啟程參加北京冬奧會開幕禮並與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晤前,有人猜測說,中國擔心普京會在冬奧會期間對烏克蘭動手,轉移世界目光,影響中國的高光時刻。有意思的是,在北京冬奧會結束僅僅一天之後,普京就承認烏克蘭東部兩個地區的獨立地位。
習近平與普京舉行會談後,中國官媒稱中俄戰略夥伴關係「沒禁區無上限」。據新華社報道,習近平強調面對深刻複雜演變的國際形勢,中俄矢志不渝深化背靠背戰略協作,肩並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
事實證明,中俄戰略夥伴關係並非無禁區。在烏克蘭危機中,中國並未公開支持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外交部長王毅等官員呼籲通過外交努力和談判來緩和緊張局勢。在2月23日的新聞發佈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公開指責美國製造恐慌,渲染戰爭,並表示反對對俄羅斯實施新的制裁。
在中國看來,隨着烏克蘭局勢面臨失控的風險,美國的戰略重心將從旨在遏制中國的印太戰略轉向東歐。顯而易見,這對中國有利。華盛頓及其西方盟友無暇也無能力雙線作戰,同時與北京和莫斯科對抗。
中國外交的首要任務是確保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以發展經濟,不希望看到烏克蘭爆發全面戰爭。戰爭會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破壞全球供應鏈。何況,中國還是烏克蘭的最大貿易夥伴。
因此,中國會謹慎行事,確保擁有更大的外交影響力。在支持俄羅斯維護安全利益的同時,北京也努力避免與華盛頓過度對抗。
同時,中國也不願看到海內外有人把烏克蘭與台灣問題相提並論。在北京看來,兩者根本不具可比性。烏克蘭是主權國家,而台灣僅是中國的一個省。目前,僅有少數幾個小國與台灣保持有外交關係。
北京有兩個方面的擔憂。其一,國內有分析人士擔心,台獨分子可能會借烏克蘭危機,在國際社會推銷其台獨議程。其二,他們還擔心,國內民族主義者也會藉機發揮,向政府施壓,要求中央向俄羅斯學習,對台灣強硬起來。
但就台灣問題而言,中央自有打算,即通過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但也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當前形勢之下,北京最不願看到的就是台灣演變成為國際熱點問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