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今年兩會有點悶

2022-03-14
 
AAA

V.jpg

一年一度的中國全國兩會 (人大和政協年會) 今天進入第六天,這件中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有點悶。

冠病疫情暴發後,兩會會期從2020年開始顯著縮短,會議採取閉環形式召開,今年也不例外。說到今年兩會,好些同行顯得無精打采,有人調侃:「你越關心什麼就越不討論什麼。」

大家最關心什麼?自然是烏克蘭局勢。中國互聯網上,關於俄烏戰爭的熱度已持續近兩個星期,雖然這幾天有些消退,但一旦有相關話題,還是頻頻出現在熱搜榜。中國網民之間,挺俄、挺烏兩派都有,微博留言區、微信討論群里吵得不可開交。

雖然戰事發生在歐洲,中國也不是直接參与方,但作為當前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北京的立場以及烏克蘭牽動的地緣政治改變對中國的影響也備受矚目。在前天舉行的兩會中國外長記者會上,烏克蘭問題不出意料成為焦點。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連續回答多道相關問題,包括中國為何不把俄羅斯的軍事行動稱為「入侵」,是否擔心中國因拒絕譴責俄羅斯而損害自身國際地位,以及烏克蘭危機下的中俄關係、中歐關係等。

不過,除了這場記者會,這個當下最熱的地緣政治事件,在兩會的議事廳里彷彿是房間里的「大象」。

外交問題確實不是兩會一向來重點聚焦的領域,但不可否認,俄烏戰事發展到今天與各國都密切關連,中國很難以置身事外。戰爭導致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是否會衝擊中國經濟,給原本已面臨增長壓力的中國帶去更大困擾?各國對俄羅斯的制裁是否會波及中國,中國又要如何因應?地緣政治風險驟升,中國將如何應對?

外界很難判斷,參加兩會的中央與地方高官、軍人,以及受體制認可的企業家、學者,是否在兩會的閉門討論中圍繞這個話題發言,或是在駐地的私下交談也圍繞挺俄或挺烏爭論,但從中國媒體公開的報道看,大家好像都忘了烏克蘭戰事的陰雲。

兩會不討論的話題,還有前陣子中國社會聚焦的「鐵鏈女」事件。今年開年,江蘇豐縣「鐵鏈女」事件一度攪動中國社會,把民眾對政府公信力的質疑帶到新高。這起標誌性的社會事件,引發各界對婦女權益、人口拐賣等話題的熱烈討論。

兩會期間,官方對拐賣婦女問題做出了回應。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嚴厲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行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參加政協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聯組會時也要求,依法打擊侵害婦女兒童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昨天出爐的最高法和最高檢報告中,均提到拐賣婦女兒童犯罪,強調「嚴懲」和「從嚴懲治」此類犯罪行為。

但「鐵鏈女」事件沒有再次被提及,官媒對兩會的報道中,除了高層和官方宣示的立場,也並未披露這起事件以及事件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例如政府公信力問題,是否成為兩會代表委員討論的話題,相信官方也不想讓它在兩會期間重新變成輿論的熱點。

此外,外界關心的中國防疫政策走向,至今也未在兩會期間成為熱點話題。面對媒體提問,參會的代表委員對外展示了高度一致的立場,即「動態清零」政策符合中國國情,是最有效和最負責任的辦法。而關起門來,圍繞當下的防疫政策是否有討論,有沒有不同的觀點,外界不得而知。

中國高層希望把兩會打造成嚴肅的議事平台,極力避免不和諧的聲音,即便在疫情暴發前的那幾年,兩會的紀律約束已在不斷收緊,參會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發言變得更中規中矩。

早前兩會期間能見到的八卦、「戲精」幾乎絕跡,「大炮聲」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走流程、聽報告,兩會期間外界能看到的,更多是單向的宣示和高度一致的立場。

中共二十大召開前,官方對穩定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也讓兩會變得更沉悶。穩定經濟增長,穩定社會大局被高層視為今年的首要任務,任何可能引發爭議、與穩定的主旋律背道而馳的聲音,預計很難在公開場合被聽見。

在種種政治紀律約束下,兩會代表委員自覺避開爭議,發言變得更謹慎;中國媒體不敢設定議程,或是藉著兩會拋出吸引眼球的話題,也就不讓人意外。

在中國特殊的政治環境下,能近距離觀察中國決策者思路和行為的機會並不多,兩會當然還是一個難得的窗口。如今,讓人擔心的是,在疫情形勢、輿論環境和政治氛圍的影響下,這扇窗口即使不關閉,也看不到多少東西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延伸閱讀
  • 近幾年內地社會對「兩會」的關注點已發生了變化。特別在今年「兩會」期間,創新更成「兩會」的關鍵詞。反映國家治理觀念的轉變,更凸顯政府讓經濟連續、穩定、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目標。

    吳幼珉  20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