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山:打破各自為政流弊 社署轄下長者隔離設施應加強醫療支援

2022-03-21
 
AAA

U.jpg

作者:立法會議員黃元山

第五波疫情陰霾未散,逾兩個月以來防疫抗疫工作的推展,凸顯了一些冰封三尺的政府結構性的積弊,包括醫療和社福系統之間的融合不足、安老院舍和社區護理配套不夠等。因此,戰勝疫情固然是刻下的當務之急, 不過,筆者亦希望雨過天青後會痛定思痛,作出較詳細的檢討回顧並針對性提升,避免重蹈覆轍。

長者病床不足

本港陸續有約16,000張病床用作接收新冠病患。參考港大醫學院的計算,按照現行的確診病例數字,將治療病床增量到25,000張屬於目前較「理想」的情況,有機會救回上千條人命。使病患得到適切的治療、降低疫情的死亡率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增加專門為新冠病患,特別是長者而設的床位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長者群體的疫苗接種率一直處於偏低的水平,使他們的死亡風險較一般病患高。因此要做好保護長者的工作,提供已經有完善設備和人手的床位及適切的醫療服務極為重要。而考慮到社區中最少接近350萬人確診,意味着有無數的社區傳播鏈,要把它們全部切斷顯然不切實際,反而應該考慮將現行的隔離床位轉化成更具針對性的治療床位。

行政長官日前在記者會表明絕大部分社區隔離設施不適合轉為救治病床。筆者認為,現時亞博館的1,018個社區隔離設施的床位(第2、3、5、6、7號場館),為甚麼不能轉為醫管局的救治床位呢?這樣醫管局在亞博館的床位(第1、8、9、10、11號場館),就可以由現時的1,450張病床大幅增量。同樣地,河套區將可提供的1.1萬個床位中,只有1,000個是應急醫院的救治床位。為甚麼當局不能把位於該區的全數床位轉為應急醫院的救治床位呢?

當然,現時由於醫療人手不足,醫管局在亞博館的床位的使用率只有兩成。面對這樣巨大的醫療人手短缺,特區政府是否應該更積極去尋求中央的支援呢?

長者專用的隔離及暫托設施是掩耳盜鈴

特區政府目前的抗疫行動包括:增加長者專用的隔離及暫托設施、加強支援院舍、為輕症/無病徵確診長者提供醫療熱線及遙距診症等。同時增加了更多專屬長者的社區隔離設施,由社會福利署與私家醫院合作,提供醫療護理服務。

WhatsApp Image 2022-03-21 at 12.11.05.jpeg

但問題是,這些床位是否真的用得其所呢?當前急務,必定是救命,尤其是困於安老院舍的7萬多個長者,當中的確診者不僅患有長期疾病的人數比例較高,需要的醫療支援亦比普通市民多。正如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亦表示,分層分流治療患者是應對疫情的關鍵,考慮到最新的數字顯示,僅僅是院舍中確診的長者病患就已經有超過2萬個。然而,政府公布未來的7 萬張用作社區隔離用途的床位,僅得約幾千個專屬長者的社區隔離設施(包括亞博館、啟德郵輪碼頭、及共9個室內體育館的床位),我們必須認真反思,長者專用的救治床位的比例是否過低呢?

更重要的是,這些由社署管理,美其名為「長者專用的隔離及暫托設施」,其實都是病房,因為這些床位都是給那些確診新冠而且體弱多病的長者。他們是醫管局因為沒人手、沒床位,而被送出來的年長病人。但這些社署管理的病房,有沒有足夠的救急設備呢?有沒有醫生巡房呢?社署位於亞博館的長者隔離設施,不單傳出有長者臥牀近一個月沒有洗澡,甚至出現多名長者暈倒接連去世的噩耗。面對如此令人痛心疾首的形勢,當局是否有必要全面提升這些長者隔離設施的醫療支援(硬件和人手)呢?

既然社署現時有計劃資助更多社區的基層醫生,定時到安老院舍,為甚麼不能更積極擴大相關機制,撥出更多資源,鼓勵更多社區的基層醫生,到這些長者專用的隔離及暫托設施巡房,更專業和快捷地救治病人呢?

我呼籲和期望,衛生署、醫管局和社署能更緊密地合作,推出更多方案,無論是內地的支援、或是更好地運用社區的基層醫生、甚至是私家醫院,讓醫療資源更到位,減低死亡個案。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一直缺乏適合長者居住的社區及住屋配套,近年有發展商看到市場的需要,於旗下屋苑建設安老院舍,鼓勵長幼共住。政府其實也應多透過私人市場的力量,協助長者安老,推廣大眾化「長者屋」概念,挑選低密度、有充足公共空間、綠化的地皮招標,透過放寬地積比等優惠條款,鼓勵發展商在規劃上加入長者友善的設施,助長者融入社區。

    林家茵  202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