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社會復常必須以「動態清零」為基礎
香港第五波疫情稍有回落,單日確診數字跌落至2萬宗以內,幾位政府專家顧問已經急不及待地提出放寬防疫措施,倡以疫苗接種率作為指標,讓社會逐步復常。早日戰勝疫病,早日讓社會復常,這無疑是社會的共同願望,但復常的基礎應是達至「動態清零」,而非疫苗接種率,在第五波疫情尚未受控的情況下,過早地放鬆防疫措施,極為危險。
香港抗疫的總體思路,一直存在「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的兩種路線的鬥爭,「動態清零」是內地過去兩年抗疫經驗的總結,在內地許多城市和地區,都取得顯著的成效,令內地成為全球抗疫成效最佳,至今的染疫人數和死亡人數都最低。「與病毒共存」則是美英等西方國家的做法,而西方國家採取這種策略,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無力控制疫情,為了避免因抗疫不力引起的政治壓力,而作出的逃避政治責任的策略。
香港抗疫的過程中,一直存在這兩種思路的鬥爭。第五波疫情後,中央主動介入支援香港抗疫,表面上看,「動態清零」已經成為抗疫的主導,政府高層一再強調堅持「動態清零」,專家、學者和民間也幾乎不再提「與病毒共存」。但這似乎也只停留在表面上,特區抗疫的實際操作,卻似乎仍然朝着「與病毒共存」的方向發展,只不過是嘴巴上不講「與病毒共存」而已。
第五波疫情稍有回落,幾位政府顧問專家就急忙地在輿論造勢,鼓吹放鬆防疫措施,逐步復常,就是在催促政府早日放棄「動態清零」,落實「與病毒共存」。與之相配合的,還有外資金融機構、商界人士,從人才流失、金融中心地位受損的角度,向政府施壓,要求盡快達至「與病毒共存」,恢復與西方世界的通關。
這種發展的傾向十分危險。第五波疫情發展迅速,特區政府在疫情面前顯得束手無策,六神無主,無力抗疫,中央及時出手,直接作出援助,向香港特區政府提供疫情研判,防疫抗疫策略、措施的指導,以及人力、物力的支援,大幅度提升香港的總體抗疫能力,並調整了香港抗疫的具體措施,這是疫情在三月份極速發展至高峰期後,得以快速回落的主要原因。
但目前,疫情只是稍有回落,未來是否會反彈,會否再出現新的變種,會再出現新一波疫情,或者會否就此結束疫情,現在都尚未能得出結論。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急於放鬆防疫措施,急於復常,急於與西方國家通關,是不負責任及魯莽的做法。
部分專家認為,應以市民接種疫苗的比率,作為放鬆防疫措施,讓社會復常的指標,相反,卻不再提及政府早前提出的「全民強檢」。這種說法也是很有問題的,如果市民大眾仍有印象的話,較早前,同樣是這些專家顧問,認為疫苗的接種率只要達至七成,就可無憂,但事實呢?在第五波疫情面前,七成接種率根本無濟於事,導致百萬人染疫,5000多人死亡的悲劇結果。現在他們又將接種率達至95%為指標,但事實上,已完成接種疫苗的人,仍然會染疫,仍然有死亡的個案,而且病毒不斷變種,疫苗的保護力仍然有待驗證。
疫情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影響,人人都希望能早日恢復正常生活,不過,復常必須建基於「動態清零」,而非建基於疫苗的接種率。只有達至「動態清零」,穩控制疫情,讓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有了實實在在的保障的條件下,才可以讓社會復常,也只有這樣的復常才是真正的復常。
第五波疫情目前只是稍有回落,抗疫仍然是當前壓倒一切的要務,香港切不可過早地鬆懈大意,否則,疫情再有反覆,則代價極高。政府當局必須有政策定力,堅守住「動態清零」的底線,積極籌備,在合適的時機推動「全民強檢」,直至戰勝疫病。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